
张倩
在当代艺术的喧嚣浪潮中,总有一些灵魂选择以沉静的姿态,在传统与现代的经纬间编织独特的艺术语言。我市画家庞浩清便是这样一位行者。他以水墨为舟,以禅意为帆,在艺术的长河中探寻着形而上的精神彼岸。他的作品,既是对千年文脉的深情回望,也是对当代生存境遇的深刻叩问,在附形、展性、向禅的艺术追寻中,构建起极具个人标识的水墨语言体系,勾勒出属于自己的水墨天地。
溯流追源:在传承与突破中淬炼艺术生命
庞浩清的艺术之旅,始于对传统水墨的虔诚仰望。1992年在进入抚顺艺术幼儿师范学校的那一刻,他叩开了中国画的神秘大门。在这里,他遇见了人生中的重要引路人——李惠昌老师。“那时的我,对中国画没有深入的了解,是李老师带我领略了水墨的万千气象。”庞浩清回忆道。那时的他,如同一位执着的寻道者,沉浸于石涛、戴本孝等画家的作品中,在临摹古画的岁月里,触摸传统笔墨的温度,感悟东方美学的神韵。
然而,庞浩清并未止步于对传统的复刻。2002年,他开启了长达八年的西画研习之路。这段经历,犹如为他的艺术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窗,西方绘画的光影、色彩与构图,为他注入了更为开放的艺术思维。他深刻意识到,艺术不应困守于既定的框架,而应在多元的碰撞中焕发新生。
2018年,他参加朱其老师的当代艺术理论学习班。当代艺术的前沿理念,如同一束强光,照亮了他探索的方向。“当代艺术打开了我的思维,让我意识到,创作可以突破材料和形式的限制。”庞浩清说。他开始大胆尝试“去笔墨化”的创作,让墨在宣纸上自由流淌,以偶发性的自然痕迹构建画面。这种转变,不仅是技法的革新,更是艺术观念的觉醒,是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个性化艺术语言的勇敢突围。
艺海回响:名家眼中的水墨探索者
恩师李惠昌对庞浩清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肯定。“在他的水墨新作中,我看到了新的境地,新的意味。他不是此中彼西的融合,是若即若离,是此与彼二者间距的衡量者,是溶与非溶,是大结构的控制者,小结构的敏感者。他的法式是‘禅’,是禅中的观。在有形中观无形、在意象中画结构,在水与墨之间造化出一种互力,比之真山、真雾、真水更加蒸腾,是幽谷山腰蒸散的一种气流之状。这是庞浩清独有的山间气脉,是见山不见水的一种悲悯的状态,更是艺术家体验出断云深处峰更寒的一种愁唱。他用昏华之墨,翻转拍浪之锋,用笔重落轻收,所到之处,山脉成骨,水染成空。”李惠昌说。
作家、策展人、艺术评论家赵松盛赞庞浩清是“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特殊存在”。在他看来,庞浩清既有古人般对自然风物的细腻感知,又保持着对当代人处境的敏锐洞察。其作品在传统绘画趣味与当代艺术追求之间形成的张力,展现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他在边缘与寂寞中探寻属于自己的路径,这种野生状态的创作,在当下尤为珍贵。”赵松的评价,道出了庞浩清艺术探索的独特价值。
艺术家张爱东从技法层面剖析庞浩清的作品,指出其将传统水墨底蕴与西方现代艺术的构成理念巧妙融合。他对淡墨与水的精妙运用,赋予画面独特的内在光感,使留白之处仿佛蕴含着无尽的色彩与光芒,这种独具个人风格的艺术表达,彰显了庞浩清在水墨创作上的深厚造诣。
旅美画家张雪峰分享的一段海外经历,更凸显了庞浩清艺术的国际影响力。在北爱尔兰的画展上,一位英国艺术评论家惊叹于庞浩清作品中独特的创作思维,认为其突破了中国文人画的集体审美范式,展现出鲜明的个人特质与全球化视野。
这些来自不同视角的赞誉,印证了庞浩清艺术探索的深度与广度。
墨韵华章:艺术征途上的璀璨印记
多年的艺术耕耘,让庞浩清在当代水墨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自2000年举办“五人行艺术展”起,他的作品便在各大展览中绽放光彩。从全国十届美展辽宁省美术作品展优秀奖,到辽宁省美协成立50周年大型美展优秀奖、“梦之青春”辽宁省青年美展优秀奖,再到中国美术馆、辽宁美术馆、北京798艺术节等重要平台的展出,每一步都见证着他在艺术道路上的坚实足迹。
在国际舞台上,庞浩清的作品同样备受瞩目。2017年,他的作品亮相英国贝尔法斯特《失效的翻译》艺术展;2020年,英国弗拉克斯画廊为他举办《生动的魅力》个展。这些展览让世界感受到中国水墨艺术的创新魅力。他的创作以“附形、展性、向禅”为核心,既有对传统的致敬,呈现出古雅的韵味;又有对现代生活的感悟,传递出独特的时代气息。他以“为情而造画”的理念,将个人情感与哲学思考融入笔墨之中,使作品超越了单纯的视觉呈现,成为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
庞浩清坚信“创新是作品的生命”,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突破自我,探索水墨艺术的无限可能。他的艺术实践,不仅为当代水墨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后来者树立了勇于创新、坚守自我的榜样。在未来的艺术征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位执着的水墨探索者,将继续以笔墨为媒,书写更加精彩的艺术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