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详细信息—>邓小平与富强的中国
邓小平与富强的中国
阅读数:0发布时间:2015年01月05日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


王  刚


      2014年,被称为中国全面改革的“元年”。

    在这个新的起点上,欣逢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我们不能不谈起一个话题——邓小平与富强的中国。这位毕生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世纪老人,曾深情地说道:“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在他辉煌战斗的七十多年中,如果说前五十年是为建立新中国、为人民摆脱贫穷落后而英勇奋斗的五十年,那么,后二十年就是为国家走向富强,人民得到富裕、幸福而鞠躬尽瘁的二十年。

    今天我们纪念这位伟人,不仅因为他为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立下不朽的丰功伟绩,更重要的是他改变了中国贫穷落后的状况,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一位世纪老人的初衷


    公元1904年8月22日,是每个中国人不应忘记的日子。一位世纪伟人诞生在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按照家族谱系的字辈,他的谱名为邓先圣,后来起学名叫邓希贤。当他投身于中国革命和解放事业时,自己改名为邓小平。

    邓小平青少年时代,是在广安度过的。在广安,他感受了军阀混战带给人民的灾难,初步形成了朴素的爱国思想。正是这种思想的变化,15岁的邓小平在父亲的支持下远离家乡,走出广安,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随着五四运动的深入,经过在重庆留法预备学校学习后,1920年8月,他怀抱“工业救国”的理想,踏上了赴法勤工俭学的征途。在赴法途中,邓小平和同伴们亲身体察到世界之伟大、壮观和富饶;亲眼看到亚洲、非洲广大地区被帝国主义瓜分掳掠,殖民统治下人民遭受的奴役剥削。面对一幅幅民族压迫和抗争的景象,邓小平时常联想到祖国的前途和自己的责任。愈走爱国救国之心愈增,改变中国贫穷落后之志愈强,这就是这位世纪老人所萌发的伟大初衷。

    在法国求学生活中,他先后参加了抵抗北洋政府向法国借款和留法学生占领中法里昂大学的斗争。在多次的政治斗争中,邓小平对黑暗的旧中国有了深刻的认识。他感到在这样的社会里,求学和“工业救国”的理想都是难以实现的。在周恩来、赵世炎的影响下,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积极投入到学习共产主义理论和现实的政治斗争之中。邓小平第一次参与革命工作,就是在周恩来直接指导下,担任《赤光》编辑部的油印工作。根据党的安排,1926年1月,邓小平来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中山大学,他坚定了对马列主义的信仰,促成了他由朴素的爱国主义到共产主义思想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1926年底,他回到阔别六年的祖国后,开始了他一生“三落三起”的革命生涯。

    从16岁到22岁,是邓小平革命的开端。他18岁成为旅欧青年团的领导人;20岁成为共产党员;21岁成为中共旅欧总支部的领导成员。短短六年的革命经历,他从普通的勤工俭学学生成为职业革命者,从爱国青年成为共产主义者。从1927年到他辞世的整整七十年中,他的一生是与国家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连在一起的,是与二十世纪的中国连在一起的。他光辉、伟大而传奇式的一生永远载入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史册,他所创立的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样,永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行动的指针。


一位世纪老人的奋斗

  

      邓小平在与党内“左”和右的错误斗争中,他的思想实现了第二次飞跃:中国革命要胜利,必须以中国化的马列主义即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他对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和让祖国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理想一经确立,就终生孜孜以求,奋斗不息。战争年代他说:“谁关心人民的问题,谁能帮助人民想办法和敌人斗争,保护人民利益,谁就是群众爱戴的领袖”。解放初期他说:“当一个共产党员,就要自觉服从党的路线和政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好工作,并经常准备吃亏和遇到麻烦,工作做坏了,还要受批评,而且终生都应该如此” 。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两次写信给毛主席,表明愿意为党和人民再做一些工作的愿望,这充分证明他心中时刻装着祖国和人民。邓小平敢于做群众爱戴的领袖,终生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革命精神,与他坚定的信仰和伟大的初衷是一脉相承的。他的胸怀和品格,不能不使我们对这位世纪伟人发出由衷的爱戴和景仰之情!

    1956年党的“八大”确立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路线,即国内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精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同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开始了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党的“八大”前后,毛泽东撰写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并指出:“就全国来说,反革命分子的主要力量已经肃清。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对于“八大”路线的形成和落实,邓小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6年9月党的八大召开之前的最后一次中央全会上,毛泽东提出要设立中共中央总书记,并推荐邓小平来担任这个职务。邓小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一直任职十年。邓小平生前曾说过:自己一生最忙的就是这十年了。在担任总书记的十年中,他处在党和国家领导岗位的第一线,一心一意扭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他常用一个比喻“黑猫、黄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以此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决心。1962年我国处于自然灾害时期,作为党的总书记他指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 。邓小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勇气和务实精神,既体现了他的革命胆略,又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的高超的领导艺术。可以说,邓小平是党的“八大”路线坚定的捍卫者和执行者。只要他能工作,就坚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己任,这与他伟大的初衷也是一脉相承的。由于我们党连续的政治运动,直至发生“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内乱”,使中国人民长期在贫穷落后的状态下挣扎。

    1969年在江西,著名的“小平小道”上,有他的反思、忧虑、思考,更有他的思想和理论,他勾画出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蓝图。1975年当他第二次主持党和国家日常工作时,毛主席曾提议由他主持作一个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决议,总的评价是“三分错误,七分成绩”。但他婉言拒绝了,并说:由我主持写这个决议不合适,我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邓小平勇于坚持正确立场,不做原则让步的胆略和气魄,是在几十年革命生涯中形成的独有的品质和风格。1977年他第三次恢复工作,在党和国家处在历史性抉择之际,他从战略高度,主动要求分管科学技术和教育工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他以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引领,着手从思想上、政治上开始拨乱反正。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邓小平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成为这次全会的主题。全会作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从此,中国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开始描绘春天的故事,走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经过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考,对“文化大革命”的思考,尤其是对1973年第二次恢复工作后前期整顿的思考,他实现了两个历史性超越:一是实现对毛泽东晚年错误的超越,也就是从1957年后二十多年的“左”的错误中超越出来;二是实现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超越,即从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和过去那些对社会主义不科学甚至是完全扭曲了的认识中超越出来。使他重新考虑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这两个超越实现了邓小平思想的第三次飞跃,其标志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和认识,他认为人民要摆脱贫穷,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1978年他鲜明地指出:“社会主义要表现出他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这样,搞了二十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我们奋斗了几十年,就是为了消灭贫困”。邓小平这个振聋发聩的宣言,本身就是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因为当时“四人帮”“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的谬论依然在束缚着人们的思想。邓小平说,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还有些道理,但贫穷决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于是,邓小平根据“一是面对国家的现实,二是面对群众的需要”的建设思想,开始了他领导人民摆脱贫穷的伟大实践。

    邓小平根据国情,设计了“三步走”的发展蓝图:第一步,以1980年人均国民收入250美元为基数,八十年代翻一番,达到500美元;第二步,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1000美元;第三步,用30至50年再翻两番,实现人均国民收入3000至4000美元。这就形成了发展战略的“三步曲”:第一步摆脱贫穷;第二步达到“小康”;第三步实现比较富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1978年邓小平根据我国农村人口多、农民最贫穷的特点,首先走出了农村改革的第一步。他紧紧抓住扩大生产队自主权这个关键,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以命抵契”分田单干的做法,使贫困中的农民获得了新生。邓小平紧紧抓住农民这个“发明权”,以连续六年“中央1号文件”的形式,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1986年他又进一步指出:“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现在看来这个路子是对的”。

    正是采取了这些大政策,农村改革获得巨大成功。打好了农业这个基础,接着他又开始领导城市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面对复杂的城市改革,他强调,要特别注意加强责任制,必须使责权利相统一。于是开始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经济体制改革。他提出两个观点,一是“摸着石头过河”;二是“走一步看一步”。可以说,中国的改革正是在邓小平“猫论”、“摸论”和“看论”中,正确地处理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使整个国民经济在1984年至1988年上了一个新台阶,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大跨越。

    邓小平在对内搞活的同时,也设计着对外开放。他首先从理论高度和世界当代现实出发,阐明了一条真理:中国之所以在十七世纪后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就是闭关自守,中国要发展就必须变封闭为开放。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对外开放的窗口,设立“经济特区”,以此为中国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来”。1985年他说:“经济特区是个试验,路子走得是否对,还要看一看。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一切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方法,……我们都采用。”

    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那种不拘于某种模式,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就如同他在回顾指挥作战时曾说:我们之所以能够打败蒋介石,就是不讲“规矩”,不按“路子”打,一切看情况,打赢算数。1987年他在回顾改革开放历程时说:“现在我可以放胆地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决定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成功的”。但是,“回过头来看,我的一个大失误就是搞四个经济特区时没有加上上海。要不然,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

    当邓小平牢牢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时,他又从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角度,提出了“两个大局”的设想:“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要服从这个大局”。“两个大局”的理论说明:第一、中国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第二、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避免两级分化,中国一定能够逐步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问题。第三、中国能够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制度一定是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制度。

    邓小平的思想是深邃的,他所创立的理论是博大精深的。正如邓小平看待马列主义一样,邓小平理论并不玄奥,是很朴实的东西,讲的也是很朴实的道理。邓小平的著述与毛泽东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很少有毛泽东那样令人振奋的语言。邓小平的语言更多的是尖锐和实在,但并不缺乏哲理。他在上海视察南浦大桥时赞叹道:“喜看今日路,胜读十年书”。站在身旁的女儿说:爸爸这是在作诗啊!邓小平说:我这不是在作诗,我这是心里话……

    当中国走过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后,我们每每回过头来研究和学习邓小平的思想、理论形成的历史脉络,依然感到这个理论讲的其实是很朴实甚至是很简单的道理。邓小平提出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不改革开放,就不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设立经济特区的思想;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的思想;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本质区别的思想;不搞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和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思想;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思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不能维系在个人威望上的思想;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的思想等等,在今天看来提出这些思想很容易。但在当时,这需要多么大的胆略和智慧。如果没有邓小平,中国也许还要在被禁锢的思想的阴霾中长期徘徊。然而,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和敢于改革的胆略和气魄,没有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实践经验,没有坚定、灵活的高超的领导艺术,没有善于思考的理论修养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无比忠诚与深沉地爱,就走不出符合中国实际的路。

    诚然,邓小平只是初步地解决了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中国毕竟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许在今后的建设及和平时期,我们没有像邓小平那样惊涛骇浪般的磨难和机遇,然而新形势下新的矛盾与问题、新的改革和建设任务,依然是复杂和艰巨的。正如邓小平告诫我们的那样: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这就是我们回顾、学习、研究邓小平生平和思想理论的原因及意义之所在。

    邓小平理论概括地说,就是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坚持发展。邓小平是这样做的,而且做的很精彩、做的波澜壮阔。现在的人们和未来的人们怀念他、纪念他,就是为了在未来的发展中像他那样,靠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去认识、对待和解决发展道路上遇到的问题,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


一位世纪老人的希望


    1989年11月,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同意邓小平辞去中央军委主席的请求,实现了他多年的夙愿。虽然他离开了中央领导岗位,但他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老公民,依然时刻注视着时代风云的变幻和中国改革开放大业。1992年他的“南巡谈话”,是形成“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标志。他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论述,又一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开辟了崭新的道路。他以朴实的语言,阐明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道理。这也是邓小平始终关注的重大课题。早在1962年《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他就以中国已经有了“五好”,即“有好的指导思想,有好的党中央,有大批好的骨干,有好的传统、好的作风,有好的人民”的观点,初步探讨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十年后他仍然关注这个问题。他希望中国“要把我们的军队教育好,把我们的专政机构教育好,把共产党员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因此,他语重心长地对全党同志说:“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这就是一代伟人邓小平对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祖国和人民的“政治交代”。这位慈祥的世纪老人,他希望祖国好,祖国要富强;他希望人民好,人民得幸福。

    敬爱的小平同志,今天,我们可以告慰您的是:中国富强了,人民幸福了,中国没有辜负您的希望。中国的富强和人民幸福始终连接着您创立的理论宝库,始终连接着您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值得您欣慰的是,中国经济总量在连续超过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后,2012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民先后实现了“登月梦”、“奥运梦”、“世博梦”。在南京青奥会上,习近平同志对队员和教练员说,“三大球”要搞上去,这是一个体育强国的标志。中国正积极追赶您毕生为之喜爱的世界足球运动水平,力争早日成功申办世界杯赛,实现中国的“足球梦”,让中国人民的体质更强壮、更健康。 

    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用“中国梦”把各族人民紧紧地凝聚在党中央周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到本世纪中叶,中国人民一定能实现您“三步走”的伟大构想,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上一条:诗四首
下一条:牵手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