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详细信息—>说说小小说
说说小小说
阅读数:0发布时间:2019年08月06日

祝全华


    这两年专门看了一些小小说,也专门写了近二百篇小小说,还特意阅读了一些谈小小说的文章,理论和实践一加,自己有了一些心得,就实打实的说说。主要说三点:一是写作是个慢功夫,二是写作也有“捷径”,三是什么是好小小说。“慢功夫”和“捷径”听起来矛盾,但听我说完,你应该会觉得有那么点道理。

    现在是全民写作的时代,好像谁都能写,但真要写好,却很难。想在报刊发表,更难。难是难,但再难也难不倒有心人或用功之人。

    先说说自己。我从1981年在市报发小小说,算起来写三十多年了,期间因工作生活缘故,文学以外的文字写了许多,真正的爱好却无大长进,前些年参加了东北小小说创作基地搞的一个会,写作劲头就像火箭点火,嗖的就冲上来了,专门写小小说,两年来差不多一气儿写了近二百篇小小说。哪篇落笔,都觉得不错,虽然也有发表,也有获奖,可通过进一步学习,通过不断创作实践,再回头看自己的东西,感觉差劲的地方还真不少。发现差劲就是进步,虽然进步不大,但总算有了点悟性。我说了,写作是个慢功夫。我也确实太慢了点。

    有人说,要提高写作水平应该“多读多写”,这一点我基本算是做到了,多年来也读了不少书,文史哲医,天文地理,包括时事、政策,还特意对动植物进行了了解,可我发现,光“多读多写”并不管用,就好比一个人只有了盖房子的材料,还需要有建设好房子的匠心与功夫,这功夫得从“经典建筑(名篇)”中学来,得从灵性和感悟中来。通过学习和实践,我得六个感悟:

    一是,你要表达的一切都要由作品中的人物完成,由人物的言行完成,由细节完成,而不是作者替代人物直接登场表达之乎者也。就是说,作品中不应该有作者替代人物说话,哪怕是第一人称,“我”也不是作者本身。

    二是,小说不能写得过满,不要怕读者不明白。小说要留有回味,给读者二次“创作”——想象的空间。好像是汪曾祺先生说过:“作品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如果把汪前辈这话琢磨透了,理解深了,想必作者创作能力会有很大提高。

    三是,少用概念化的词语,多用细节。有一说是,文学是人学。小说是写人的,就要少用书面语和概念化的词语,多用生活语言,让语言具有文学性,让人物在细节中鲜活起来。写小说一定要有细节,细节,细节,还是细节,细节是小小说的血肉,细节写足了,人物就活了。细节怎么写?比如你写一个人下床,如果直接说“他下了床”,就没意思了,而应该写出他是怎么下的床,要让人看到他是怎么下的床,要写出下床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读者可以看到人物的音容笑貌和性格特点。你自己可以先自己下,有时是不是先伸个腰?有时是不是坐在那瞎想一会?然后就坐到了床沿儿,是不是往床下看了看鞋子的位置?鞋子是不是一反一正?反的你是怎么处理的?是自己扭过脚去穿的?还是用脚尖调整一下,或是干脆用脚一踢了事,然后把脚伸进去。善于细节,小品最能说明问题,有的无声(无语言)小品,完全靠细节完成,人物是个怎样的人却历历在目,表达了什么也一清二楚。

    四是,作品能打动人,感动人,启发人,是最根本的,无此,一切等于零。所以,写作者要把最难忘的,最能感动自己的写出来,感动了自己,才可能感动别人,才可能写出好小说。能感动你的,可能是什么人,什么事,也可能是什么小动物、小花小草,还可能是什么场景,甚至是什么天象。这一点,特别需要人具备感受能力和认知力。有时,面对同一人一事,有的人可能无动于衷,你却激动得好一番汹涌。

    五是,立意要新,主题要明。立意高不高,往往会决定作品的成败,有时那怕文笔欠佳,却因为立意好,主题鲜明,正合了编辑胃口,就容易发表。无论什么社会,真的,美的,善的,能够促使人向上的,总是会得到人们认同,产生共鸣。特别是当下,正能量的东西总是好发表,批评的东西不是不能写,这里还有一个度的问题,有一个“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语)”的问题。去年我写个计划生育内容的小小说,有处细节不合时宜,在一个平台发表后,被腾讯封号一周。这就又牵扯一个材料的取舍问题了——影响主题的,虽然生动,也不可取。总之,无论人类社会处于什么时期,无论一个人处于什么社会状态下,都需要理想,能够渴望,文学作品也应该有劝勉、期冀、渴望及示范,越是在不理想的社会,越是需要播撒理想的种子。这理想的种子可能不是纯粹的赞美,也可以是“引起疗救的注意”,哪怕处于雨果的《悲惨世界》里,也能看到冉、阿让的劝善,也有沙威的救赎,更有革命者用街头的枪声表达批评和否定。读者能够从作品里感受生活,从中有所感悟,获得知识,洗涤心灵,这应该是文学的主要功能和存在的价值。

    六是,作品要反复修改。写出了东西,那怕再急,最好要放一放,那怕放一天再看,总会发现不如意的地方,发现错别字也在所难免——最好别让编辑发现太多的错别字,一多人家没兴趣往下看。我写了一些,放一放再回头看,总是越修改越满意,好多以前写的东西都重新梳理润色,新写的放一放回头再看,发现回回都有修改的必要,当然也会有修改的获得。小说让人读着顺,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严谨的文风和写作态度,是对编辑和读者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以上所说都跟“慢功夫”有关,现在简单说说什么是好的小小说。

    小小说的特征是“以小见大”。它篇幅短小,两千字以下;人物单纯,一、两个人物居多,三、四个人物足矣;情节简单,细节精简,虽然有曲折,有意外,却场景有限,时空跨度一般不大。珍珠虽小,也是珍宝,它有个魂或内在肌理,作者写作时应该抓住魂写,别写写让魂丢了,让魂一直拴着读者,最后达到惊魂的效果。

    有人说好的小小说有三个标准:新、奇、特。新是人物新,奇是故事,特是形式特,让人一睹为快。好的小小说报刊经常有,各种“年选”和各种“作品集”中更多,如老舍《买彩票》、陈启佑《永远的蝴蝶》、绍宝健《永远的门》、汪曾祺《陈小手》、袁炳发《弯弯的月亮》、毕淑敏《紫色人形》、高沧海《锦衣》、李伶伶《翠兰的爱情》等等,诸如此类的作品可称经典,读着真是一种享受。

    都说世上没有捷径,文学创作应该更没有捷径可走,但相对的“捷径”还是有的。我这里总结几条,算是小小说的“捷径”。

    捷径一:

    把自己最熟悉的事写出来。当技巧尚欠缺的时候,最好的捷径就写自己熟悉的,特别是能感动自己的。因为写熟悉的会得心应手,而且只有感动自己才可能打动别人。文章最根本的是能打动人,感染人,不管怎么写,只要做到这一点,就是好文章。

    捷径二:

    把意想不到的事写出来。“文无定法”,你只管写,只要你写得感人,读了难忘,就完全可能是好小说,如果写的不得章法,说不定还会被人认为是创新呢。

    捷径三:

    不会写小说先写成散文,再把散文改成小说。喜欢写的人一般都能写个散文,那你就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先写成散文,当然是重点写人物,往细里写,什么动作,什么心理,说了什么话,都写出来,然后把主人公的名字改一下,再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也许就是个小说了。

    捷径四:

    把自己的联想写下来,把梦写下来。如果你不会编故事,有时梦会帮你编得很好。几乎人人都有离奇的梦,平时编都编不出来,这也是一种灵感,而且是难得的灵感,及时捕捉记下,写时添枝加叶,把平时的积累用上去,就可能很有可读性,如果再注意把握一下“立意”,也许一篇好东西就出来了。

    捷径五:

    模仿。模仿不是抄袭,抄袭是最不光彩的事。今年有个晚报征文,难得设个特等奖,可这个特等奖却是抄袭的,而且,获奖作者还上台发了一通获奖感言!获奖结果一公布,我一读那特等作品,发现早就读过,在群中一说,有人直接说出了原作者,还是一名家,此事成为2019年小小说界的一大丑闻。模仿是,感觉哪篇小说合自己口味,照人家的结构、语感,说自己的故事,只要自己的故事好,不同于别人,写出来吸引人,那就是另一个东西。

    捷径六:

    给自己一个规定:每周写一篇。多写勤写,熟能生巧,唐诗背多了,自己就会弄个顺口溜。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背诵是学习诗歌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常读多写也是打好写小说基本功的一个有效方法。看多了,眼自然高;写多了,“手”自然就不会低。

    写作是个慢功夫,必须要经过磨练,所以要潜心,有坚持。写作也有“捷径”,这“捷径”是在潜心和坚持中得来。现在的人多心浮气燥,好人人好像都等不得了,就像《潜伏》中谢若林太太吃药自杀时说的:等不了了。

    真正潜心搞写作的人难能可贵,我们的肉体不能太急于向前了,我们应该让肉体歇一歇了,等一等已经被远远落在后面的灵魂。一个喜欢写作的人,热爱生活并能以文字与修为影响社会,使之更美好,这也会有一种获得感。

    古人讲“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虽然当今众“文者”难承当“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但总得对推动社会进步有益处,否则怎好意思听人叫你作家或文人?如果把写作就当个玩,写写今天的心情,明天写我喜欢吃什么菜,仲秋到了说月饼,端午到了谈粽子,自得其乐也无可厚非,但那只能算娱乐、是消遣,你也可以把自己说成作家,但绝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作家。

    鲁迅先生说,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也强调,“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