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详细信息—>吹花送远香
吹花送远香
阅读数:0发布时间:2023年07月25日

——读《乡村教师》有感

王晓久

 

 

    最开始接触刘慈欣的作品是《三体》,然后是电影《流浪地球》。当初和《流浪地球》同期开拍的还有刘慈欣的早期作品《乡村教师》,宁浩给改成了《疯狂的外星人》,当然改编完的剧情和原作几乎没啥关系了,看完小说和改编后的电影发现他们唯一的共同之处就是都有外星人。

    《乡村教师》虽然短,带给我的震撼却不亚于《三体》。这是一部与《三体》的宏大完全不同的作品,没有歌者轻描淡写的二向箔,没有黑暗森林法则,《乡村教师》呈现给我们外星文明的另一种可能性,碳基联邦在消灭文明之前会测试文明等级,会对地球动恻隐之心,会为保护地球文明开辟禁航带。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也许是作者自己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对地外文明的认知体系,也许是作者有意为之,想探讨外星文明更多的可能性。

    《乡村教师》不是那种冷冰冰的硬科幻,作者在这篇小说中,采用了双线叙事的方式,在乡村教师李老师的部分,用了很大的篇幅来描写人性,人的愚昧、无知、麻木,与老师为了学生们而牺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浅浅的点了一下读书的重要性之一——规避人性的恶。在这大西北的乡村里,贫穷落后是主要特色,媳妇都是买来的,唯一自己嫁过来的,是个稀罕事,却是个精神有问题的;村民对教育也不甚重视,要取校舍的屋顶木去修庙,丝毫不顾学生是否有地方睡觉;搞包产到户时,村子里唯一的一台拖拉机被村民拆了分了;把工厂来扶贫送的潜水泵和柴油机贱卖给全村好吃好喝了两顿……村民的愚昧和无知跃然纸上,正如作者文中所说“没有文化,人都变得下作了”,这些种种都是这位李老师看不上的地方,所以他拼了命的也要让孩子们学习知识,哪怕被村民打到骨折,哪怕得了癌症治不起时日无多,他也没有放弃给孩子们上课,他是希望他的学生们能够明理知义,不要再复刻父辈们的人生。

    村子的愚昧还不止于此,秀秀和二蛋妈的遭遇是泯灭人性的。秀秀难产时接生婆用“锈不拉叽刀刀铲铲放到火上烧一烧就向里捅,秀秀可倒霉了,血流了一铜盆,在送镇医院的路上就咽气了”,二蛋妈更惨,“生二蛋时难产,二蛋爹从产婆那得知是个男娃,就决定只要娃了。于是二蛋妈被放到驴子背上,让那驴子一圈圈走,硬是把二蛋挤出来”。读到这里时,有一种浓浓的窒息与绝望的感觉。

    李老师对孩子们的付出与用心其实也是一种传承,是继承了他的老师的遗愿。李老师的小学老师把身为孤儿的他当亲儿子般对待,老师为了保护他们这些学生与两条饿狼搏斗,倒在了血泊之中,老师“用目光把一种心急如焚的牵挂传给了他,他读懂了那牵挂,记住了那牵挂”,于是他初中毕业之后毅然放弃镇上的工作回到村子重办学校。教师,传授的不只是知识,还有精神。

    在这样艰难的环境和不被理解的困境中,他苦苦支撑着,终于到了最后一节课,他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他吞下了最后一把止痛药,给这些小学阶段的孩子们讲起了初中的课程。文科讲鲁迅,理科讲牛顿三定律。关于超纲的内容,文章中是这样说的“你们中的大部分人,这一辈子永远也听不到初中的课了,所以我最后讲一讲,也让你们知道稍深一些的学问是什么样子。”他不是为了拯救地球去讲的这些,事实上,地球的危机所有人都不知道,没有人知道这些孩子背诵的牛顿三定律阴差阳错的拯救了人类文明,他只是掀开了知识世界大门的一角,给孩子们看了一眼。

    孩子们不能理解什么是牛顿三定律,只能机械性的背诵,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是我们现在社会很大一部分人批判反对的,但是正是这种填鸭式教育,在作者的笔下却成为了拯救全人类的契机,孩子们机械式的背诵牛顿三定律给了人类文明被碳基联邦看见的机会,也正是因此使地球幸免于难。作者类似寓言般的写法,鲜明的表达出作者反对现今社会部分人高喊的“读书无用论”。读书无用吗?学习不能理解的知识有必要吗?跟很多学渣一样,当年也曾不理解我们学那么多奇奇怪怪的根本用不到的知识到底是为了什么,也跟风的想过学那些方程式干嘛呢,买菜又用不到。毕业之后,才终于想明白,我们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是改变思维的方式,改变看世界的角度与能力,知识能让你拨开眼前的迷雾,看见一个真实的世界。

    正如当初我们背那些古文古诗,到了三十岁出去见识到了祖国的山川美景之时能够脱口而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经历过生活的种种磨难和幸福时能够想起“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世间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小时候的“全文背诵”没有一首是白背的,我们穷其一生也无法走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去感受天地间的浩瀚,但是读过的诗,学过的知识,能够带我们领略见不到的风光。

    学了知识就不会去抢盐防辐射,就不会反对建基站和配电房,也不会家里有孕妇就逼人关WiFi……这种无知与顽固是深入骨髓的,唯有知识能改变。学了知识,我们能知道热量由高向低传递,知道万物之间都有引力相连,月亮绕着地球旋转引来潮汐涨落,知道温暖的风从大洋彼岸吹来,知道远日点时北半球正在春暖花开。虽然这些知识我们不能直接看在眼睛里,但是我们的心却能感受到。这在抢盐人的眼里是无法想象的,我们眼中的世界与他们不同。学的东西越多,“看”见的就越多,这是知识赋予我们的能力,是知识的力量。文中张老师教给孩子们的牛顿三定律也许他们一辈子都用不到,但是当他们抬头仰望星空,他们眼中的世界已经不一样了,无知的迷雾被拨开,他们看见了宇宙的磅礴,银河的璀璨。

    读到书中李老师临终前要孩子们背诵他们不能理解的物理知识时,我不由得想起来华坪女高,想起来张桂梅。同样的偏远山村,同样的不重视教育,同样的愚昧,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执念。张桂梅校长为了让这些姑娘可以读书,可以走出大山见识到外面的世界,也为了这些姑娘不再重复母亲的命运早早结婚生子,克服万难创办了华坪女高。女高的姑娘们接受的也是这种“填鸭式”教育,早早起床背课文,使用题海战术,不断的刷题刷题。有人质疑这种做法,说这不科学,张桂梅在纪录片里回应了这个问题,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让大山里的孩子连起跑线都摸不到,她们能够获取的教育资源十分有限,城里孩子可以通过补习班、网课等方式享受着知识分享时代的成果,清华北大搏一搏至少还有机会。对于大山里的孩子来说,课本上的内容就是他们的全部,学校里那个差五分上清华的女生,把六科课本背了四遍,也只能止步于清华门前。在我们看来,填鸭式教育不是一种科学的教育方式,但是对于华坪女高来说,对于大山里的姑娘们来说,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鸿沟面前,是最好的选择。十几年过去了,华坪女高已有2000多人考上了大学,成为了医生、教师、军人、警察……她们“逃出”了不能上学只能嫁人的大山,是给她们受教育机会的张校长,是她们学到的知识,改变了她们的命运,让她们可以掌握自己的人生。

    读书是走出大山的捷径,是安身立命之所,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听起来似乎很夸张,有人就是这么做的。

    引起全网热议的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桂海潮和朱杨柱,两个人都是农民的儿子,在他们身上,我们真真切切的看到了“读书能改变命运”。桂海潮,36岁,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首位戴眼镜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中国首位非军人航天员,中国史上最年轻的航天员。他是在航天所和军工高校2500余人里千挑万选出来文武双全的“大佬”,是能独自一人流浪沙漠极限生存的学术大拿,他来自大山,他的名字里有大海,他从大山飞出来,飞向了太空,他照亮的将是无数山区孩子前行的路。他的故事是我今年听到最励志和最浪漫的故事。他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是小说中李老师用尽自己一生想要教给孩子们的道理:读书改变命运是可行的,追求知识追求真理是有回报的。

    回到科幻上面,《乡村教师》应该是刘慈欣作品中最不“硬科幻”的小说之一了吧。没有文科生读不懂的物理知识,没有通常科幻的宏大叙事。文中外星文明的这条线是从宇宙视角看待地球,借由地外文明之口给予“教师”以新的解读。

    在我们看不见的银河系中心,硅基帝国与碳基联邦持续两万年的战争结束了,碳基联邦取得了胜利。这是几乎波及了整个银河系的星际大战,是两个文明之间惨烈的生存竞争,战败方硅基帝国最后的舰队被赶到银河系最荒凉的区域:第一旋臂的顶端。为了防止硅基帝国的反扑,碳基联邦需要建立一条隔离带,在摧毁隔离带内的恒星前,要进行生命级别的保护甄别。就是在这次文明检测的过程中,碳基联邦发现了地球存在文明,两条看似毫无关系的线开始相交,就像数学中的相交线一样,有个交点,然后又向不同的方向延伸。两个文明短暂的有了交集,点到即止,快速相交,马上分离,留给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

    在碳基联邦与地球“相交”时,碳基联邦用随机抽样扫描的方式测试地球文明的等级,恰好选中刚背下牛顿三定律的孩子们,这种巧合的存在,过于戏剧化了,而且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似乎有些儿戏了。继续往下读才知道,原来高等文明进化发展是因为他们有记忆遗传,能在每代之间积累和传递知识,而地球文明却需要依赖教师传授知识。文明差异之大,相当于人类与蚂蚁之间的差异了吧。在碳基文明眼中,地球文明又落后又可贵。在星际战争如火如荼的时候,在宇宙高等文明为生存而战的时候,身处在荒凉的第一旋臂的地球默默的独自发展着自己的文明。这个文明没有记忆遗传这种高效率的学习方式,没有高速率的信息交流方式,文明全部的发展都依赖于教师这个职业的教导,并且发展到了令人咋舌的3B文明级别。这个文明对宇宙充满了好奇和探索欲,对宇宙的残酷全然不知,在地球人类眼中,宇宙是希望,是未来。文明的这种孤独进化,充满了天真和希望,对未知宇宙的探索和敬畏,是碳基文明丢失了千万年的感觉,地球仿佛是碳基联邦眼中的“世外桃源”。

    在小说开头的作者中附言有这样一句话:我不敢说它的水准高到哪里去,但从中你将看到中国科幻史上最离奇最不可思议的意境。

    这个意境是指的什么?我想也许是知识传承的重要性。通过构筑一个愚昧无知的山村世界和一个拥有着高等级文明的外星世界,两个本应毫无交集的世界轻微碰撞,使地球免于被覆灭的竟然是一群大山里的孩子,是这群孩子使人类文明有了被认真检测的机会,这种刻意的巧合构成的戏剧性是作者想表达的意境。意境不需要考虑逻辑合理性,正是透过这种不合理的逻辑表达的东西,是作者真正想要告诉我们的。

    在碳基生命间有一段对话,这段对话重新定义了教师这一职业,全文的铺垫正是为了这段话服务的:

    “上尉,你是个白痴吗?!”舰队统帅大怒,“你是想告诉我们,一种没有记忆遗传,相互间用声波进行信息交流,并且是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每秒1至10比特的速率进行交流的物种,能创造出3B级文明?!而且这种文明是在没有任何外部高级文明培植的情况下自行进化的?!”

    “但,阁下,确实如此。”

    “但在这种状态下,这个物种根本不可能在每代之间积累和传递知识,而这是文明进化所必需的!”

    “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这类个体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

    “听起来像神话。”

    “不,”参议员说,“在银河文明的太古时代,确实有过这个概念,但即使在那时也极其罕见,除了我们这些星系进化史的专业研究者,很少有人知道。”

    “你是说那种在两代生命体之间传递知识的个体?”

    “他们叫教师。”

    “教……师?”

    “一个早已消失的太古文明词汇,很生僻,在一般的词汇数据库中都查不到。”

    这段话就是作者想要营造的意境,没有蜡炬成灰,没有春蝉到死,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是不求回报的园丁,也不仅仅只是一份职业。而是以接近寓言的形式,为读者生动的展示了教师存在的意义。他并不试图歌颂伟大,也没有歌颂苦难,他带着一种批判的视角审视山村的一切,以更高的层次来表明教师意味着什么。教师不仅仅是用知识改变学生人生的人,他们的身上还承载着文明传承的重任,在过去数千年的时间里,人类所产生的光辉璀璨的文明就是以这种形式传承了下来。

    然而文学的价值不止于此,不仅仅是阅读当下的啧啧赞叹,也不局限于读过之后的回味无穷,而是切切实实的对读者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网络上关于这篇小说的留言中,曾见到这样一条:“我是因为这篇文章去做的老师”,点开这条留言的评论区,原来还有很多人与他一样,“我也是因为这篇去学了师范”、“+1,答主握手,我也是”、“我也是”……

    这也许就是文字的力量,就是文学存在的意义。任何的文学评论在这条留言面前都是苍白的,这是对《乡村教师》最好的评价!

 


下一条: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