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德风
收拾老物件,整理家中旧书旧杂志,无意中翻到一批“老古董”——《文学新兵》、《五月》、《文学舟》,还有更早年间的《工农兵创作汇编》、《文艺创作汇编》,这都是当年抚顺文艺界发行的内刊杂志,手捧这些极富年代感的文字,那年那景,那些尘封的岁月和如烟往事不由涌上心头。
1975年,在教育战线工作15年后,我离开心仪的三尺讲台,转行跨界进入文化界,入职文化局创作评论办公室。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文艺复兴的春风吹到了文学艺术界,全国各地文联及各协会、学会如雨后春笋般的复位复工,文化园地百花盛开,文学新人萌芽成长,新老文艺工作者们共迎80年代第一个春天!
那年春天,抚顺文联并没有如期恢复,暂而代之的是文化局创作评论办公室,工作地点在抚顺新抚区东六路13号。刚刚落实政策的文人大都集中到这里上班,这其中有被迫解散前的文联老同志,有下放到清原新宾的原省文化部门的老编辑,还有从教育界调来的新兵,以及农村回城的年轻业余作者……总之,百废待兴,文化局创评室汇集了文联的草创班底,在此基础上,直至1978年4月25日,抚顺市文学艺术联合会恢复工作。彼时,文联原有刊物《文学新兵》(双月刊)以四开报纸形式复刊。同时,市文化局文艺创作办公室出版的《创作汇编》也以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评论、杂文等多体裁、多样式、多视角面世,作者群也更为广阔多元,英雄不问出处,以讴歌新时代,歌颂新生活为主旋律。一些老作家如杨麦、潘洪玉、汤士安、李代生、高其昌、杨尚青、佟希仁纷纷出山,年轻作者则有李松涛、赵杰、刘万石、马役军、张名河、关键、刘爱诚、陈庆斌、吴连友、王立明、秦祯玉、李犁、张笃德、郑耀辉、吴春英、赵兴诗、左连生、覃永明、葛宝生、华卓、赵进、王旭久等新生力量陆续登上文坛,展露头脚,成为抚顺文学舞台上的活跃分子。尤其是年轻作者的涌现,给当时的文艺界带来了勃勃生机。以李松涛、赵杰为代表的一批作家新生代,为抚顺文坛注入了一股清流,甚至轰动影响全国。当年李松涛创作的组诗《深山创业》就是在《创作汇编》上最初发表,同时将组诗寄到复刊后的《诗刊》,在《诗刊》上发表后在全国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这对于松涛来说是里程碑之作,对中国诗歌史也是一次重要贡献,他本人也因此成为当年改革大潮下颇具影响力的当代著名青年诗人,正如著名诗人、《诗刋》主编臧克家评价到“后来居上,青年胜过老年”。1978年李松涛又在上海出版处女集《第一缕炊烟》,这本诗集如果说是后来叠出的等身诗集的基石之作,那么这缕炊烟便是从抚顺升起的。
市文联恢复工作后,抚顺创作题材以其多样化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势头。李松涛的成功,作为领军人物带动了抚顺,涌现一批年轻作者和诗人,形成了诗歌大军,这在当时的抚顺文艺界应当说是异军突起!
这之后,中长篇小说创作也如雨后春笋,较具代表性的有李洪林、李世栋、刘永昆的《香港漂流记》,张功升、徐国良的《沧海恨》,杨麦的《月是故乡明》,汤士安的《努尔哈赤大战萨尔浒》,高其昌、王大学的《关东魂》,王来田的《宦海情殇》,周明的《浪之恋》,李永红的《得到的与失去的》,解良的《怪梦》等等。
那时的散文园地,佳作也是层出不穷。王葆华的《崩云泻玉煤海情》发表在《散文》杂志上,受到散文界的嘱目,魏丹的《寻踪欢乐园》和访问乔羽的《谁是那只蝴蝶》,钱振中的《穿过那片丛林》,吴春英的《圣洁,然而柔弱》,高玉恩的《夜渡千山》,王开的《去者》,王德风的《忙趁东风放纸鸢》等这些散文撑起了抚顺散文界的多彩天空。
报告文学相比于小说散文创作,略显弱势一些。以邵斌《追逐》和《电厂之家》为代表,报告文学作家还有姚杰《永不熄灭的矿灯》,陈庆斌、左连生主编的《大潮风帆》,戴启章的《两都姻缘》等等都以力作呈现。
而儿童文学、科普文学创作做为百花园中的新秀,则大放异彩。佟希仁的《雪花姑娘》,张荣久、王德风的《美丽的石头》,高光门的《迷迷漫游糊涂国》等许多儿童文学作品在省内外乃至台湾都有着相当的影响。
届时,文学评论还属于待突破的薄弱板块。当时的文联主席朱淑君在《加强责任感,提高评论质量》一文中提到“我市的文学创作和文艺评论显然有了良好的开端,但仍是薄弱环节”“只要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懈地播种,辛勤地耕耘,累累硕果会结得更好的”。
那个时期,抚顺文联的文学刊物坚持“二为”方针,贯彻“双百”方针,面向广大文学爱好者和人民群众,以刊物为文学园地,弘扬主旋律,团结聚拢了大批写作者。在经历了长久的沉寂之后,文学亦如破竹,灵感亦似曙光,照亮全新的世界,佳作频现,才人倍出。如果说《文学新兵》(后恢复改名为《五月》)是抚顺文学杂志的开端,那之后的刊物有《文艺创作汇编》(1971)、《创作汇编》(1972)、《五月》(1981)、《作家摇篮》(1986)《文学舟》(199O)、《文艺界》(1999)、《浑河》(2002)、《抚顺文艺》(2008)便是一个个里程碑。这些文学杂志让作者有船可登,有用武之地,使作家生活与杂志联系在一起。翻看这些杂志就像从陈年老酒中飘出的醇香,沁人肺腑,醉迷心神。从历史沿革上看,1978年文联恢复后,成立了“抚顺市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组为“抚顺市作家协会”,直到今日,分别由刘思让、张荣久、高其昌、魏丹任理事长,直到2011年6月30日市作协改选了新一届主席团,周明任主席。在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车轮上,抚顺市作家协会不断成长壮大,更富活力,由当年的百十来人发展到了千人以上的文学团体,在省内文艺界颇有影响。
抚顺这块黑土地不断走出新人佳作,抚顺这块文学热土呈现生生不息、热辣滚烫的学术气和烟火气,今年是抚顺文联成立的第70个年头,在丰收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祝愿抚顺文学艺术界繁华似锦,星光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