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倩
粉墨缤纷,辉映今日梨园百花正盛。
霓裳锦绣,炫彩百年文化接续传承。
在我市,有这样一群深深热爱着评剧票友。他们因评剧相聚,为弘扬而来。2024年12月27日,抚顺刘巧儿评剧社在市工人文化宫揭牌成立。评剧新派第三代传承人祝平从北京跟随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刘秀荣学习回抚后,牵头成立刘巧儿评剧社,给我市广大评剧票友们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揭牌仪式上,30余名社员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评剧表演。一声声锣鼓音动人心弦,一段段评剧声韵味绵延。展示着评剧在新时代传承发展的勃勃生机,表达着抚顺人对评剧的热爱,深深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观众。
源于热爱 坚持追梦
刘巧儿评剧社社长祝平是一位对评剧艺术满怀热忱的追梦者。今年61岁的她自幼便喜欢戏曲。每逢有戏曲表演,或者在电视上看到经典唱段,她都深深痴迷其中。16岁那年,她怀揣对评剧的热爱,独自从农村奔赴市内寻梦,虽未得偿所愿,却从未熄灭心中那团热爱的火焰。
退休后的祝平,在戏曲之路上继续前行。从京剧培训班的一名学员,到转身投入评剧的怀抱,她一路拼搏,一路成长。退休后,她报名参加了市满族艺术剧院的第一期京剧培训班,成为第一名学员。而后,她一直跟随资深京剧老师认真学习京剧,曾多次参加省内票友演出。
但她心中一直有一个评剧的梦。2017年,市文旅中心评剧团成立,她改学评剧,在评剧老师的悉心教授下,先后塑造了评剧《花为媒》中张五可、评剧《杨三姐告状》中五嫂金玉、评剧《乾坤带》中银屏公主众多令人难忘的角色。热爱一旦入骨,便是永远。与祝平畅谈,能真切地感受到其内心对评剧的挚爱之火依旧燃烧炽烈。她希冀着,评剧焕发更好的魅力,永葆“年轻态”。
2022 年,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她参加了北京刘秀荣评剧团举办的评剧《胡风汉月》经典唱腔精研班,凭借着出色的表现,被评剧大师刘秀荣收为弟子,成为评剧“新派”第三代传人。2023年3月,她再次参加北京市艺术中心、北京文旅局主办,北京刘秀荣评剧团承办的评剧“新派”经典唱腔精研班学习。并参加了在北京吉祥大戏院举办的两场“忆·凤霞——评剧‘新派’经典唱腔精研班汇报演出”。2023年8月到10月,她曾多次到北京随团参加多场演出。2023年末,她参加了国家文旅部项目评剧《经典唱腔十二讲》教学录制。
成立剧社 搭建平台
学成归来,祝平马不停蹄地投入到评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她被市工人文化宫招聘为评剧课堂教师,培养了众多学员。她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组建起了由十余人组成的评剧乐队和四十余人的戏迷票友团队,为抚顺刘巧儿评剧社的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12月16日,全国40个刘巧儿评剧社在北京集体揭牌,她被任命为抚顺刘巧儿评剧社社长。经过精心筹备,2024年12月27日,抚顺刘巧儿评剧社在市工人文化宫挂牌成立。
“抚顺刘巧儿评剧社在“四无”即:无场地、无经费、无队伍、无经验的情况下,能够顺利组建并开展活动,离不开市工人文化宫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市工人文化宫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场地和资源,为评剧社的成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祝平告诉记者。
精彩演出 绽放魅力
揭牌成立当日,社员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演出。舞台上,社员们身着戏服,粉墨登场,展示了评剧的经典唱段,为寒冷的冬日带来了一摸温暖的文化亮色。
璀璨的头饰、华美的妆容,细眉轻挑、嘴角微扬、眼波流转……评剧《花为媒》唱段《报花名》,姚雅娇和祝平的精彩表演,让观众们再次领略了经典的魅力。评剧《刘巧儿》唱段《火红的太阳出东方》让观众们沉浸在4名“巧儿”的精彩演绎中。《谢瑶环》《小女婿》《白毛女》《乾坤带》等一个个经典的评剧让观众们大饱眼福和耳福。
抚顺刘巧儿评剧社的成立,是我市评剧艺术传承的新起点,是文化瑰宝绽放光芒的新舞台。“成立刘巧儿评剧社就是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希望刘巧儿评剧社能成为广大评剧爱好者温暖的大家庭。未来,我们将会把更多精彩的演出送到广场、社区、学校等地,也会尽全力为评剧的传承贡献力量。”祝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