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详细信息—>新时代辽宁精神的哲学意涵
新时代辽宁精神的哲学意涵
阅读数:0发布时间:2018年08月28日

吴迪/徐海峰

来源:辽宁日报

核心提示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对精神的把握需要回归哲学本身,需要哲学的审视。新时代辽宁精神需要从哲学层面对其内涵进行本质性的哲学解读,以便确立科学有效的理论出发点和逻辑起点。同时,还需要从哲学层面对其弘扬举措进行反思性的哲学建构,以便找到切实可行的实践的落脚点和贯彻落实的生成点

新时代辽宁精神内涵的哲学解读

  精神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维度,是书写和诠释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的集中表达,也是构成群体意识、社会文明和国家制度的实质内核。作为中国精神地域性显现的新时代辽宁精神,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率领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迈进的关键时期,辽宁人民在勠力同心推动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非物质性、能动性、建构性、超越性等特质的精气神、思想特征和心理状态,是辽宁人民最美好、最珍贵、最隐性的精髓的汇集。

  人们信奉或坚守怎样的精神,并非主观固有,也不是自然而然的。精神的生产具有历史性承继的特质,同时具有现实经验内容的重构性,即人们在一定的现实社会环境、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培育形成的人文气质、精神状态、价值共识、实践智慧。归根到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的精神追求,是由其社会实践、生活方式所决定的,是基于他们自身所特有的现实生活利益和需要而产生的。同时,社会意识反映、反思和建构着社会存在,对社会存在的认知自觉和价值设定,体现出人的生存经验的主体性和生活感觉、意识思维的能动性,在实践中,社会意识作为精神所展现出的规范、力量和目标,推动着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质量与水平不断向上提升、优化。

  辽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辽宁人民在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新实践中,辽宁党员领导干部在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新作为中,需要新的精神激发4300万辽宁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需要新的精神反映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同心同德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新成果、凝神聚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成就。以“长子情怀、忠诚担当、创新实干、奋斗自强”为表述语的新时代辽宁精神,正是辽宁人民面对自身现实生活,立足于老工业基地历史、现实并着眼于未来所形成的自我认知、反思批判和价值追求。

  长子情怀,揭示了新时代辽宁精神的历史指向,体现了新时代辽宁精神深厚的历史底蕴、历史积淀。新时代辽宁精神的形成,是辽宁经济发展、思想文化、历史传统等诸多要素不断积累、合力发酵的历史过程。新中国成立后,无比辉煌的工业史,鉴证了辽宁为新中国建设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所作的历史性贡献。长子情怀彰显出辽宁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长子,始终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作为长子的责任。20多年艰难的国企改革,凸显了辽宁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和伟大牺牲。进入新时代,辽宁人民需要继续秉承长子情怀,为国家、为民族分忧解难,尽到长子的责任和义务。

  忠诚担当,揭示了新时代辽宁精神的政治指向,体现了新时代辽宁精神的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新时代辽宁精神,离不开政治的定心丸和指南针,必须体现并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和原则,即必须矢志不渝忠诚于党、人民、国家的意志和利益,积极作为、勇于担当,实现党、人民、国家的美好设想。长期以来,辽宁人民形成了忠诚于党、忠诚于祖国的坚定信仰和担当奉献的家国情怀。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辽宁人民爱岗敬业、忠诚奉献,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展现了“共和国长子”的忠诚与担当。进入新时代,辽宁人民需要继续坚守忠诚担当,大力修复政治生态,努力实现“河清海晏,时和岁丰”。

  创新实干,揭示了新时代辽宁精神的实践指向,体现了新时代辽宁精神的实践要求。新时代辽宁精神要从一种理论层面的可能性变成实际生活的现实性,必须以创新实干冲破障碍开辟道路,借以展现出强大力量和美好发展前景。一直以来,辽宁人民的文化性格中一方面具有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开拓进取的胆量,另一方面具有实在肯干、吃苦耐劳的秉性。辽宁人民正是以创新实干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化工、石油、煤炭、电力、建材等行业为主的重工业体系,创造了200多个“共和国第一”。进入新时代,辽宁人民需要继续发扬创新实干精神,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四个着力”“三个推进”,加快“一带五基地”建设,实施“五大区域发展战略”,打好三大攻坚战,使辽宁各项事业呈现新面貌新气象。

  奋斗自强,揭示了新时代辽宁精神的现实指向,体现了新时代辽宁精神的现实要求、现实需要。新时代辽宁精神的产生和持久发挥其导向作用、规范作用、激励作用,都必须从认识改造自身开始,增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依靠自身力量,充分激活全体辽宁人民的自主性、自信心。辽宁从几百年前的蛮荒之地变成富饶美丽的热土,正是一代代辽宁人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结果。当前,辽宁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艰难时期。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进入新时代,辽宁人民需要发扬奋斗自强精神,不甘落后、力争上游、奋发图强、励精图治,准备好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弘扬新时代辽宁精神举措的哲学建构

  把新时代辽宁精神融入经济生活,变精神力量为物质力量。把新时代辽宁精神融入经济生活,是弘扬新时代辽宁精神的根本举措和最终落脚点。离开现实利益谈精神,群众不会关注,更谈不上认同。因此,精神必须与利益、富裕、物质生产紧密结合。在结合基础上更要促进精神力量向物质力量的转化,否则精神会变得虚化、空心化。停留于纸面、文件、影像中的精神,只能精神一阵子,最终一定会变得不精神。实现这个关键性跨越性转化,需要人民群众这一历史主体、实践主体。“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新时代辽宁精神只有被辽宁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所掌握,真正地被直观具体真实地融入人民群众的工作之中、干事创业之中,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实现预期效果。因此,弘扬新时代辽宁精神,一定要为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实践服务,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服务。这其中,新时代辽宁精神“被群众掌握”,包括也需要“被党和政府掌握”,即新时代辽宁精神必须融入党和政府发展经济的宏观调控和微观服务中,融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中,融入党和政府的经济政策与决策部署中。以上率下,以上带下,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

  把新时代辽宁精神融入政治生活,变精神“软”实力为政治“硬”道理。不能离开政治谈精神,没有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政治上层建筑强有力的保障、实施、监督,精神就是软弱无力的。政治上层建筑在上层建筑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并作为一种既定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状态、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新时代辽宁精神作为观念上层建筑,需要党、政府、法律、制度等政治上层建筑的保障。没有政治上层建筑正面的强有力保障,观念上层建筑自然就会动摇。曾经一段时间,辽宁政治生态恶化,导致辽宁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形象遭到严重污染和损害……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有针对性地提出,领导干部要“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因此,弘扬新时代辽宁精神,必须继续大力修复辽宁政治生态,转变干部作风,优化营商环境,以合规合法、廉洁高效的政治上层建筑来保障思想观念上层建筑的合理稳固和效用发挥的最大化最优化。

  把新时代辽宁精神融入社会生活,变价值律条为社会公序良俗。不能离开社会谈精神,没有社会生活涵养、接纳、磨合的精神,是没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精神在社会生活领域中通过外显为价值观的方式发挥作用,价值观是精神外化的现实尺度及其构筑发展的原则和目标,为精神强基固本和凝心聚力提供规范、原则和尺度。依此逻辑,新时代辽宁精神其实也是十六字四个方面的社会生活领域中提倡和追求的价值律条。新时代辽宁精神通过“长子情怀、忠诚担当、创新实干、奋斗自强” 价值律条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加以展现和生发。换言之,“长子情怀、忠诚担当、创新实干、奋斗自强”这四组价值律条是新时代辽宁精神的生命载体和现实样态。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是自由多元的。政治上的精神、价值观上的律条,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树立和传播,通常会有一个磨合甚至交锋的过程。因此,弘扬新时代辽宁精神,需要从一个抽象性的价值律条,转化为具体化社会化的公序良俗,去破除物质化、金钱化、享乐化等社会不良风气。

  把新时代辽宁精神融入心灵生活,变宏大客观叙事为个体主观心理体验。不能离开情感谈精神,没有情感作依托作辅助的精神提倡,是冰冷而没有温度的,注定也是不能为人心甘情愿接受的,即便接受了,其效用的发挥也是不尽如人意的。人是感性和理性的集合体,精神也是感性和理性的综合体。感性之中有理性,理性之中有感性。新时代辽宁精神是由感性和理性的“知情意”要素所构成的。因此,弘扬新时代辽宁精神,不能用宏大理性主义代替或取消微观个体的情感体验、生命感受,应该使其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辽宁人民的个体心理,走进4300万辽宁人民的心灵深处,合理合情、多途径多方位地进行思想宣传、道德提倡和心理干预,使外在的思想引导变成内在的心理认同,使精神的理性得到情感上的感性支持。

 

  [作者单位: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