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详细信息—>重在引领
重在引领
阅读数:0发布时间:2011年11月09日

廖  文

    审美教育是通过文艺的美感潜移默化地召唤受众穿越艺术表象,洞悉世相本质与规律,引导人们摆脱蒙昧与低俗,向着更美好的愿景求索。古今中外的文艺价值观都把“以文化人”、“寓教于乐”奉为圭臬。然而,一个时期以来,有些文艺家却否认文艺的这一社会功能,在所谓“纯而又纯”中追求孤芳自赏的诗意,把文艺沦为自娱自乐的工具,这是十分偏颇的。
    文艺实践一再证明,审美教育始终是进步文艺的基本诉求。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文艺,根本上是要以艺术的方式探寻人类解放自我的精神路径,在审美体验中发见“真”与“善”的方向,生发出源源不断的积极向上的牵引力量,激发人们在创造丰富物质世界的同时,缔造光明美好的精神世界,从而使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充分显现,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文艺作为人类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以作家艺术家潜心创造的精神产品为载体,以对文艺作品的审美体验为中介,为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提供精神动力,实现其认识并改造世界的终极目的,绝非单纯地仅仅停留在怡情悦性、消遣宣泄的浅表层面。
    从文艺诞生那一刻起,就肩负着“载道”的使命,它寄托着人民的理想与愿望,表达着人民的喜恶与爱憎,记录着人民幻化沧桑的伟大实践,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寓教于乐,薪火相传。教化育人,是社会历史分工对文艺的必然要求。一部文艺发展史,就是一部人民群众认识外界、改造自然、创造世界、完善自我的心灵史,就是一本人民群众开展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生动教科书,真善美、假恶丑载入其中,是非得失、兴衰成败囊括在内,每个人、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能在文艺作品中反观自身,发现照鉴当下的生存启示。
    重视并发挥文艺审美教育作用,是我们党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促进文艺沿着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任何时候,我们的文艺都以传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为己任,热切关注沸腾火热的生活主流,紧紧把握伟大时代的强劲律动,高扬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旗帜,捕捉壮怀激烈的社会风云,抒发人民群众破旧立新、锐意进取的豪情壮志与崇高精神,以积极向上的力量唤起人民艰苦奋斗、振兴家国的巨大热情,激发人们满腔热忱地投身改造社会、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不断缔造人类现代文明的动人奇迹。
    回望来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老一辈文艺家心系天下兴亡,情寄国富民强,将艺术的视角投向中华民族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创作出了一大批激发斗志、催人奋进的精品佳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为他们提供了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而今,作为中国“第二次革命”的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不会一帆风顺,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与旧思维旧观念旧体制之间的矛盾冲突依然存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多样取向,社会生活丰富多姿,为文艺家提供了太多鲜活的素材,亟待去发现、去捕捉、去反映,热切讴歌雄浑伟大的时代,真诚书写这一历史时空下人的理想信念与崇高追求,引领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时代主潮,形成深入广泛的价值认同,信心百倍地置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洪流。这样的文艺,才是负责任的文艺,对人民有益的文艺。
    但是,纵观当下的文艺,反对经世致用而“向内转”的倾向愈演愈烈,“纯文艺”创作思潮颇受推崇。一些文艺家鼓吹唯美是文艺的唯一本质、终极功能,将文艺与社会、历史、人文割裂开来,拒绝进入社会公共场域,贬斥文艺审美之外的一切作用,彻头彻尾地陷入唯美主义泥淖。
    具体表现在文艺实践中,操持“纯文艺”观的文艺家往往以美的独裁者自居,忘记了自己应该是人民群众的文化代言人,无意承担社会责任,竭力放弃历史使命,唯我独尊、自娱自乐、自恋自闭,全盘否定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进而抹杀文艺教化育人的深刻意义。他们卸下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拒绝书写现实生活中的重大社会历史事件,沉湎于个内心感受的私语化表达,随意宣泄非理性的直觉、体验与本能,无节制地抒发本我杂念丛生的感官欲望。结果在“纯文艺”的殿堂上,英雄消失,理想隐退,崇高消弭,充盈着男欢女爱、委琐凡庸的生活碎片,到处都是游戏的艺术、不经的现实,沸腾火热的生活实践折射到文艺的场域中,扭曲变形为荒诞的嬉戏场。人们在作品中看不到光明与希望,得不到警醒与启迪,无法汲取真正厚重深刻、健康向上的导引力量。长此以往,势必丧失积极进取、创造未来的思想灵光。
    客观地讲,“纯文艺”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也曾经在文艺发展史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却在实践中矫枉过正地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饱受“文革”压制与摧残的文艺家们大声疾呼文艺回归到审美本体性上来,极力使文艺摆脱政治附庸的工具地位,恰好借鉴并暗合着西方“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思潮。应该说,对文艺的独立个性、审美属性、艺术规律与创作自由的肯定是客观的、合理的,具有文化拨乱反正的积极意义。文艺界也的确焕发出蓬勃的热情,创作出一批文化个性鲜明、具有深远影响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寻根文学。问题是,“纯文艺”鼓吹者们开始过分张扬文艺“美”的纯粹性,把文艺同现实生活和美育教化完全对立起来,使文艺游离于社会生活之外,当初的合理性发生严重变异,文艺由政治化的极端坠入非理性的深渊。此后的先锋文艺、新体验文艺以及当下文艺泛娱乐化导致的“三俗”倾向等就是文艺误入歧途的集中表现。文学艺术逐渐丧失令人敬仰的荣光与辉煌,影响力大幅滑落,“纯文艺”思潮难辞其咎。
    事实上,一定的文艺总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作为意识形态的感性显现,文艺总是寄寓着一个时代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们关于生活的需求与憧憬,并经由审美接受给人以教益和启发。那些徜徉于唯美之梦的文艺家们应该从空中楼阁式的精神幻象中警醒起采,从那种有意无意否定或规避文艺教化作用的误区中走出来,脚踏实地,拥抱生活,真诚地投身到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实践中来,推动当代中国文艺气正风清、刚健有为,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风骨,陶冶情操、凝聚力量、提振信心、鼓舞士气,切实肩负起引领人民积极向上的文化担当。
    不论社会如何变化,文艺怎样发展,“内容为王”始终是不变的准则。客观世界映入文艺家头脑,经加工、淬炼物化而出的文艺作品,  总是要蕴含着一定的思想含量与价值判断。艺术形式作为文艺思想内容的载体与外壳,本身没有对错,但思想内容却注定有是非对错之别、美丑善恶之辨,对受众的教化濡染也就相应地出现正确与错误、积极与消极、高尚与低俗的分野。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必须高度重视文艺作品的思想内涵,坚决抵制那种脱离健康趣味、削弱教化能量,一味追求艺术表现的精美而忽略思想内容精深的唯美主义倾向。而优秀作品能够以文化人的奥妙在于,它总是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手法,表达启迪心智、引人向上的深邃思想,构筑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艺术世界,昭示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成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人民奋进的号角。
    任何负责任、有良知的文艺家都应努力克服小农意识、小资情结和小市民趣味,把个人的艺术追求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之中,把文艺的生动创造寓于时代进步的运动之中,为广大人民群众奉献健康的精神食粮。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人们头脑,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人间正气,努力塑造披荆斩棘、发愤图强的时代先锋,清晰记录狂飙突进、螺旋式上升的历史轨迹,升起更加昂扬的理想风帆,描绘更加美好的生活蓝图,激发亿万中华儿女奋发图强的内驱动力,在人民群众的接受与传承中使自己的艺术生命获得永恒的魅力。
    (《人民日报》2010年9月28日文艺评论版载)

 


下一条:诗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