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详细信息—>《千字文》释析(三)
《千字文》释析(三)
阅读数:0发布时间:2018年02月09日

刘丽颖


按语:

    《千字文》是南北朝时期周兴嗣编撰的蒙学读物,其对仗工整,易诵易记,因而广为流传。市面注释版本繁杂,多是逐字逐句翻译,且良莠不齐。刘丽颖这篇释析起初是在微信上一日一句,随心随性,娓娓道来,少了照本宣科的讲解,多了趣味和可读。特约稿分期刊用,以飨读者。

    另,根据新闻出版署《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中“在古代历史文化学术研究著述必须使用繁体字”的相关要求,保留原文繁体字。



2017年4月27日

    《千字文》一日一句(八九)

    省躬譏誡,寵增抗極

    听到别人的讥讽、告诫,要诚恳地自我反省、反躬自问;荣宠到了极点,不要得意忘形。

    2015年北京的国展论坛,谈及书法批评,胡传海说赵冷月是被气死的,当然其中也有玩笑的成份。当年赵先生办了一个书法展,很多人应他诚挚之邀提出意见,语言不免尖锐,据说他临终前看了一百多遍研讨会现场的光盘,有接受不了处。

    人都喜欢表扬,批评当然不受用。可是表扬多了也可怕,许是预设的陷阱。马未都说过一个趣事,刘震云曾经三“举”王朔:“王老师,您的小说好”,“小说好”,“小说好”,王朔最终也是招架不住,“嗯,是挺好”。刘转头对人说:“你看,当真了!”聪明的王朔被貌似老实的刘震云涮了一把,哈哈。

    抬举得越高,容易摔得越重。


2017年4月28日

    《千字文》一日一句(九零)

    殆辱近恥,林皋幸即

    危险、耻辱即将来临,就该退居山水之间,可以幸免于难。

    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适可而止,激流勇退,又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晚明四家”之一邢侗做到了,退居“来禽馆”,以诗文书画自娱,却也掺杂多少落寞和无奈。

    不过,以今天的反腐力度,如果真有严重问题,退、隐、逃、离,应该终归不能逃脱法律的制裁。看了几集《人民的名义》,湖南卫视今天大结局,里边有句台词说,做官是高危职业,要经得起、抵得住各种诱惑。所以,“知止”尤为重要。

    如果制度能完善到只用法律条文说话,那就不需要有官民之分了,但这得有多难啊。只要有人在,矛盾始终存在。


2017年4月29日

    《千字文》一日一句(九一)

    兩疏見機,解組誰逼

    疏广、疏受叔侄二人见机行事,适时解下印绶辞官归隐,又是谁能逼迫的呢!

    是啊,辞官归隐,这何尝不是保全自己的智慧呢?

    可是,历朝历代就是有人不为名利,不为贪享,执着一念,至死为国效力,为民谋福,哪怕身陷囹圄,也不躲不藏,不退不缩,是不是就是人们常说的“傻”!

    还说苏轼。今天去四川,那苏园美景,仍令人羡慕不已,可他当年还是背井离乡,在仕途坎坷中颠沛流离。被贬惠州,走了半年。时过千年,现在去惠州也不很便利,那里至今立有上个世纪60年代的军垦纪念碑。难倒他不懂明哲保身?no!非不能,实不为也!他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平生”一句,曾吓得黄州知州一身冷汗,以为他真要“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那岂不连累自己犯了监管不力之罪!而事实上,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才是真正的随遇而安,所谓的“此心安处,便是吾乡”,逃离是无济于事的,遁世也不过自欺欺人,内心的淡定才是生于斯世、存于斯世的良方。


2017年4月30日

    《千字文》一日一句(九二)

    索居閑處,沉默寂寥

    一个人闲居独处,不费口舌,不伤脑筋,清静无为。

    孤独高于寂寞,寂寞高于无聊。对这种状态的感受是因人而异。本为高人境界,但弄不好就得了抑郁症,也是麻烦。


2017年5月1日

    《千字文》一日一句(九三)

    求古尋論,散慮逍遙

    研究古籍中的高论,探寻其中奥妙,可以排遣忧愁,自在逍遥。

    这也容易被人视为钻故纸堆,迂腐落后。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若能达到“与古为徒”,和古人做朋友的境界,你的底气就足了。可惜,真难啊。

    书法一直在提倡临古帖,可是几人真正做到能与羲之、索靖们对话啊?愚笨如我,还不能。套用屈原那句自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是劳动者在劳动节的宣言么?呵呵,傻傻的……


2017年5月2日

    《千字文》一日一句(九四)

    欣奏累遣,戚(慼)謝歡招

    欣喜之事来临,累心之事自然就能排遣;忧慼消失,自然也就招来欢愉。

    “慼”非亲戚之义,是“戚”的异体,忧慼、不高兴。小品中说,快乐也是一天,忧愁也是一天,人生一世,短短几十年,何必自寻烦恼呢。高级点儿的说法,世事不过分为两面,如太极阴阳,互相牵制,此消彼长,阳光多一点,阴郁自然少些。

    苏轼的旷达,就是战胜自我,主宰喜忧最好的武器。他的“东坡肉”是在写《寒食帖》的黄州“发明”的,“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窘况下,他将“价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猪肉变成闻名天下的美食,其绝非物质生活丰裕时的产物,可见艰苦的外部环境干扰不了强大充盈的内心。

    

2017年5月3日

    《千字文》一日一句(九五)

    渠荷的歴,園莽抽條

    水渠中的荷花开得正艳,光彩斑斓;园中草木茂盛,长出新枝嫩芽。

    疑问多在“的”字,古汉语中无助词“de”,《千字文》这里读“dì”,四声,鲜明的样子。宋玉《神女赋》句:“朱唇的其(语气词)若丹”。《康熙字典》释义:明也,鲜明貌,有光亮、鲜白义。“的歴”即光彩斑斓。许是为了凑足一千字,用了生僻义吧。

    此句说的当是春发芽,夏开花。总之是欣欣向荣,一派生机。

    今逢阴历四月,初夏时节,正好应景。古人初夏诗句有“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陆游)的讽刺和无奈,有“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杨万里)的慵懒和闲适,更有“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的快乐和欢欣,最美人间四月天嘛。

    下班路过月牙岛,停车拍了很多照片,蓝天绿草心情好,把一直忽略的大自然重新亲近起来,世界如此美妙。


2017年5月4日

    《千字文》一日一句(九六)

    枇杷晚翠,梧桐早彫

    枇杷树四季常青,接近冬天叶子还是绿的;梧桐树却在秋天叶子就凋零了。

    又是不大懂的植物学知识。总之是概括自然万物的生长、凋谢,规律是不可改变的。

    凡事终有例外。丁香多为四瓣,个别变异后,会有不同。“五瓣丁香”寄寓好运和幸福,闻着花香找到它,是女孩子们春天最乐此不疲的一件事。前日找五瓣丁香,无意中又发现了三、六、七瓣的,今早好友发图片,竟然有九瓣丁香!更有姐姐说去年在新华桥下,曾发现一个十二瓣的!!

    今天青年节,大自然也欣欣向荣。美丽的人儿都有美好的祈愿,多多藉助大自然,会收获意想不到的喜悦。


2017年5月5日

    《千字文》一日一句(九七)

    陳根委翳,落葉飄颻

    树木老根,枯萎遮蔽,落叶随风飘飖。

    有荣便有枯,植物、动物、人,概莫能外。

    秋色入心即为愁。太受外界干扰,就容易多愁善感。大家都明白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人人躲不过,却往往不明智地较劲、纠结。又是一个说来容易做来难。

    地球已经有几十亿岁了,若按霍金的预言,是不是它的枯萎也真的要来了?他说的话,我基本不懂。不懂也好,还是回来关注我的小世界,今天立夏,抚顺大风,又雨,冷。刚刚新闻说北京沙尘,上午九级风,初夏时节竟然满地断枝、落叶,已经有人不幸丧生。趁地球还在,珍惜生命吧,不管地球的寿命还有一百年还是一千年。

    没有了地球,叶落归在哪?没有根,还能有叶子么?


2017年5月6日

    《千字文》一日一句(九八)

    游鵾獨運,淩摩絳霄

    远游的鹍鸟独自翱翔,高飞接天,直冲九霄。

    以鸟喻人,表明孤高傲世,独来独往,消散、率意的性情。


2017年5月7日

    《千字文》一日一句(九九)

    耽讀翫市,寓目囊箱

    王充沉溺于书籍,在喧闹的书肆中阅读;郭璞眼中所见,只有装书的袋子和箱子。

    年少丧父,家贫,所以王充只好到洛阳集市上的书店阅读,博览群书,过目能诵,遂成为东汉著名哲学家。晋代郭璞,得读郭公青囊秘籍,才能通晓天文、卜筮诸朮。寒门志远,终能成就不凡。

    书,多非借不能读也。自己家里仍有买来的书没读呢,惭愧。问题是读了的也记不住用不上,这是最没办法的。


2017年5月8日

    《千字文》一日一句(一零零)

    易輶攸畏,屬耳垣牆

    换了轻便的车子,也要注意危险的存在;说话要小心,因为隔墙有耳。

    这句说凡事要谨言慎行。查字典,“輶”是古代一种轻便的车,《说文》:“輶,轻车也”,多为使者所乘。应该不属于贵重者,大概因其轻,出行时速度会快一些吧。由此引申义为“轻”。“易輶”应该就是换个低档小排量的车吧,犹言办了件小事儿。无论多小的事,都得“攸畏”,即有所畏、戒慎恐惧,否则容易招致意想不到的后果。

    “属耳垣墙”,就是把耳朵贴在墙上,所以又有俗语说:没有不透风的墙。中国古代建筑多为木制结构,这为有意无意的得人隐私,创造了方便条件。我觉得不只是让人说话小声,也是提醒注意别做亏心事,人若襟怀坦荡,高音大嗓也不用顾忌,爱谁谁。

    在蒙古饭店吃饭,偶有当地人破门而入,对中国人说话的高分贝提出抗议,其中确有挑衅成分,但“文明人”是该在公众场合小一点声儿的,否则显得旁若无人,狂傲张扬,有失文雅,太不低调,呵呵。


2017年5月9日

    《千字文》一日一句(一零一)

    具膳湌飯,適口充腸

    备办餐饭,可口充饥即可,不宜过奢。

    张学友那首《定风波》有一句:满堂盛宴,还不如一碗细面……

    传说中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应该在恰好的时机满足了适口充肠的需要,才成为永久、美好的记忆。而食不甘味,往往无关食之质量,而关乎食者的主体情绪和感受。

    今天过于“营养”的食品,可能恰恰成了身体的负担和垃圾。


2017年5月10日

    《千字文》一日一句(一零二)

    飽飫烹宰,饑厭糟糠

    饱了,烹羊宰牛也不新鲜;饿了,吃糠咽菜也是知足。

    《琵琶记》里赵五娘给公婆煮米吃,自食糟糠。一直恨那蔡伯喈咋就不能回家一趟,虽曾托人送过信,也意欲辞官,可没有真正敢于违抗朝廷之命,偏要等父母双亡,妻子找上门来才最终团圆。也是古时通讯太欠发达,今天可能就好了。但是,“糟糠之妻不下堂”似乎在今天很难做到了,喜新厌旧,比比皆是,习以为常。至于饮食,不厌其精,也是很多人朋友圈炫晒的主题。今天的生活质量的确很高啦。

    这位伯喈,到底是不是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的那个蔡邕?是的话,母亲自食糟糠之时,那蔡文姬在哪儿呢?东汉时根本就没有状元,自然也没有状元抛妻另取丞相女儿之事。总弄不明白既然是艺术创作,为何一定要用真人名姓?


2017年5月11日

    《千字文》一日一句(一零三)

    親戚故舊,老少異糧

    对待亲友要念及旧交情谊深长,老人孩子的饮食要特殊加以区别。

    父属同姓为“亲”,母属、妻属异姓为“戚”,内亲外戚。本句说对亲戚应该无分贵贱,不分时间、场合、远近要同等相待。但如同说男女平等一样,越强调越说明本不等同。内外自古有别,“外戚干政”结果多为不吉,向来用为贬义。最典型的是吕雉,开启了汉代外戚专权的先河。

    老少的饮食须格外细致周到,尤其老年人。小时候看电影《喜盈门》,大儿媳自己包饺子,给公公吃玉米面窝头,被小孙女揭穿。今天我老爸却最爱吃玉米饼,生活条件不同了,众口相异,各取所需吧。


2017年5月12日

    《千字文》一日一句(一零四)

    妾御績紡,侍巾帷房

    婢妾从事纺织,还要服侍主人日常起居。

    封建社会一夫一妻多妾,与现在是不同啦,总之是男尊女卑。张生对红娘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今天的女孩会说,呸呸呸,你以为你是谁啊?但在当时,这样一句话,一个使唤丫头,便此生有靠。精通多国语言文化的辜鸿铭,竟然有茶壶之论,算是讲得最无可辩驳的歪理。《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尊重妇女,主张一夫一妻,反对纳妾,在那个时代,确是难能可贵。

    小说看多了,总幻想回到古代,小姐可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用柴米油盐,顶多做做女红,天天写字、看书也没人管。杜老八一句话点醒梦中人:你得保证别脱胎个丫鬟啊!噢噢,是呢,是呢,我还是做今天的我吧,起码能做自己的主。

    巧了,刚刚朋友发这样一段文字,有意思。《世说新语》:桓公(温)少与殷侯(浩)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人都擅长,并且要安于、敢于做自己。——跑题儿了,“纺”又写歪,累了,这么地吧。


2017年5月13日

    《千字文》一日一句(一零五)

    紈扇員(圓)潔,銀燭瑋(煒)煌

    细绢的团扇,圆圆的洁白无瑕;银色的火烛,明亮辉煌。

    员通圆,玮通炜。所谓纨扇,也称团扇、宫扇,最早做帝后出门遮阳、挡风之用,后来慢慢用于夏季乘凉,甚而当做装饰。古画中都是女子用团扇,男士用折扇。羲之题扇、孔明羽扇、公主铁扇、晴雯撕扇,皆为佳话。郑少秋最帅的荧屏造型都是手持折扇,“晓松奇谈”的那把扇子,因为书法太差,减分。绢质的团扇写字、画画都格外舒服,价格也贵。

    难以想象古人烛光下的苦读感受,应该比玩手机累多了。感谢爱迪生,却对手机的发明者爱恨交加。


2017年5月14日

    《千字文》一日一句(一零六)

    晝眠夕寐,藍笋象床

    白天小憩或晚上睡觉,躺在青色竹篾编织的席子和镶嵌着象牙的床上。

    令人艳羡的古代贵族生活。不过,现在的席梦思,就算秦始皇也没见过。无论古代和今天,如果睡眠不好,床再奢华也是遭罪。上午有新闻,徐州市财政局长在老家祖屋自缢身亡,遗嘱是:忧郁严重,彻夜难眠,痛苦万分,以此了结。近几年才知道抑郁症患者数量庞大,以前觉得是心理问题,现在才知道真是病。张国荣、乔任梁等,多数是为失眠困扰。的确,有钱未必快乐,无眠最为烦恼。能够安于卧榻三尺、一日三餐,何必奢求良田千顷、广厦万间。

    又想起一事。曾听朋友说去拜访过启功先生,他的书案一点儿都不大。那些真正的大师,都不被空间所囿,思维、心胸永远开阔。我们却都给自己置办几米的大案子,足够的架势,字写得怎样呢?我四米书案的工作室也很少去,因为懒。跟食不厌精一样,摆谱,是通病,也得治。


2017年5月15日

    《千字文》一日一句(一零七)

    絃歌酒讌,接杯舉觴

    鼓弦而歌,饮酒设宴;接举杯盏,开怀畅饮。

    前文有帝王之家的“肆筵设席,鼓瑟吹笙”,这里是文人雅士,也不离美酒、美食、管弦、歌舞。

    向来不喜饮酒。有朋友说:不喝酒怎么写草书啊?!可不,“颠张醉素”没酒哪成,所以我永远成不了“草圣”,呵呵。

    白谦慎在《傅山的世界》里说:“酒有益于书法创作”,这大概与中国文人绵延已久的抒情模式有关。不光是“张旭三杯草圣传”,还有李白“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元稹“近来逢酒便高歌,醉舞诗狂渐欲魔”,苏轼“酒酣胸胆尚开张”,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邢侗“诗成酒亦倾,江山助文藻”、“醉里挥毫洒素纨”等等。酒可以对艺术创作产生激发作用,而这藉助“酒性”之论的缘起,其实是基于艺术创作中所要追求的天性和自然之美,也即非理性因素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不过,酒,毕竟只是助力,没有艺术的胆略,喝再多也是无益。不饮酒的聂成文先生有句子“从古都道酒壮胆,我却无酒更癫狂”,他的《草书歌》道出了书法本意是宣泄,是性情的自然流露。

    无需外力,才是超凡脱俗、自然天成,才能表现真正的“字中之天”。


2017年5月16日

    《千字文》一日一句(一零八)

    矯手頓足,悅豫且康

    手舞足蹈,身心康泰。

    古代没有“广场舞”,却有完备、系统的乐舞文化,今若得其三四,即当为幸事。

    唐代乐舞发达,而唐草也开张飘逸,有人将敦煌飞天与张旭草书对比,那衣带飘飘恰如笔势的连绵不绝,有异曲同工之妙。唐代将李白诗歌、裴旻舞剑、张旭草书并称“三绝”,分别誉三人为“诗仙”、“剑圣”和“草圣”,唐代的热烈、奔放、秾丽、自信一举呈现。同一时代的艺术门类之间,一定有或多或少的关联和影响,往往有相似的审美意蕴。


2017年5月17日

    《千字文》一日一句(一零九)

    嫡後嗣續,祭祀蒸嘗

    嫡子接续,祭祀大礼,四时不忘。

    正妻所生儿子为嫡,祭祀之事,须由嫡子担任。古有五祭,其中祭天为“祭”,祭地为“祀”,祭祖为“享”。同时,宗庙之祭中,秋祭曰“尝”,冬祭曰“蒸”,此处以蒸尝代四季祭祀。

    几千年的封建家国史,好像都离不开这八个字的主题。封建皇室、世家旺族,就是平民百姓之家也离不开这祭祀之仪、嫡庶之争。祥林嫂因为改嫁,祭祀、上供不许沾手,可见封建社会对此事的重视。今天真的不适用了,独生子女,赶上养个宝贝女儿,若按古代的规矩,咋祭咋祀,谁蒸谁尝?

    要是按照古人的标准,不折不扣,我竟不是一个“好”人呢!刘志基先生释“好”有三:

    一,《说文》段注为限定关系,“好,本谓女子”,即女之少者为好,说白了,女性年轻就是好;

    二,女、子为并列关系,子为男,与“女”相对,表示“男女相好”;

    三,更有主谓关系,“女有子”、“女产子”。中国的传统社会,女子生产并抚育孩子才是“好”事。

    以这样的标准,目前我一已非女之少者,二亦莫有男盆友,三更无子嗣传承、儿女绕膝,所以,我不是一个“好”人。呵呵,能咋地。


2017年5月18日

    《千字文》一日一句(一一零)

    稽顙再拜,悚懼恐惶

    磕头至地,再三叩拜,崇敬周全,诚惶诚恐。

    祭天地,敬鬼神,与宗教信仰一样,在自我反省中求得心灵的慰藉。

    古人的礼制庄重严格,丝毫不可僭越。不过,随着平等思想的萌芽,人们开始反对任何形式的三拜九叩,但哪有那么容易?!张中行说:“易跪拜为鞠躬,有的遗老就坚决反对,理由是,如果废除跪拜,天生膝盖何用?”哈哈,有意思,难道孙膑遭膑刑还是因祸得福了?可以从此不跪!

    关于“再拜”,最有趣儿、最虔诚的是米芾。他在书房写信,友人从窗户看见他结尾书“再拜”的时候,就把笔放下站好,整理衣服,认真地拜了两拜,他一向秉性高傲,可也有崇敬、爱戴的对象啊,难怪人称“米癫”。可见,拜不拜不是外力所能强迫的——我所敬者,身不拜而心拜。


2017年5月19日

    《千字文》一日一句(一一一)

    牋牒簡要,顧答審詳

    公文书信,尽量简明扼要;对答问话,则应该审慎周详。

    古人为啥简要?竹简一车还不如我们今天薄薄的一本书含量大,不简哪行。后来有了纸,也贵,造价高,绢、帛更别说了。所以怀素在芭蕉叶上练字。况且,篆、隶、楷等适于公文使用的字体写起来既慢又累,简要成为必然。如今,公文少用,手书罕见,人多用电子邮件和微信,就图一迅速,不删繁、不就简、不斟酌、不费心,谁还照顾那么多要求去劳神完善。古话说的什么惜墨如金、敬惜字纸都成迂腐,为人不屑。

    反倒是人们面对面的交流少了,与家人、朋友的秉烛夜话、促膝谈心似乎成为记忆中的画面,懒言、急躁成了社交和家庭生活中的通病。


2017年5月20日

    《千字文》一日一句(一一二)

    骸垢想浴,執熱願涼

    身体脏了,就想沐浴;拿着热的东西就想让它快些凉下来。

    简单的世之公理,人之常情,仔细想来,下一句应该是执凉想热的。人人希望飞黄腾达,一朝“炙手可热”,可终有凉下来的一天,不论主动还是被动。曾自撰一副对联:

    枕上无眠思困暑,堂前有绿忘霜寒。

    人都是好了伤疤忘了疼,我们也爱这山望着那山高,往往忽视自己的拥有。偶尔的身体不适或命途坎坷,会让人瞬间看开,感恩珍惜。

    抚顺这些天的气温都超过30℃,辽宁局地高温达39℃,初夏就这么热,新闻说近60年未见。盼望凉爽。


2017年5月21日

    《千字文》一日一句(一一三)

    驢騾犢特,駭躍超驤

    驴子、骡子、小牛、公牛,家中大小牲畜,受惊就会狂蹦乱跳,东奔西跑,甚至超过腾跃的奔马。

    居家要谨慎小心,注意安全,否则就会有危险降临,用我们今天的词儿,就是不和谐、不稳定因素。

    每临灾害,动物会先于人类预警。现代社会,城市居民已经很少关注与自然界的灵性沟通,动植物与生活的关联也少了。

    古代“马”、“牛”、“犬”做形旁表意的字太多,光那猪的名称就无数种,今天这些动物在我们的生活中已非密不可分,所以就不那么受重视啦。


2017年5月22日

    《千字文》一日一句(一一四)

    誅斬賊盜,捕獲叛亡

    诛灭斩杀贼子强盗,追捕俘获叛乱逃亡的人。

    上两句是防患于未然,这两句是不能姑息养奸。不管是苍蝇、蚊子、老虎、害人精,都不可待其羽翼丰满再行处置,早早下手为妙。


2017年5月23日

    《千字文》一日一句(一一五)

    布射遼丸,嵇琴阮嘯

    吕布善于射箭,熊宜辽(僚)精于抛丸;嵇康抚琴,阮籍长啸。

    两文两武。

    吕布辕门射戟,于危难处救了刘备。可当吕布被俘,面临死亡向刘备求助时,这个“大耳贼”却落井下石,在利益权衡、政治角逐中,没有“好”人。

    相比之下,熊宜辽(僚)没那么出名,乃楚国勇士,“善于弄丸为戏,可敌五百人”。

    嵇康、阮籍同列竹林七贤,一个迷琴一个迷棋。关于嵇康,我曾写过一首《有感于大量古乐失传》,诗曰:

    一曲广陵何不传,只因典午世风偏。

    笔刀重削晋时简,应为嵇康备素弦。

    不懂蒙古的呼麦算不算“啸”。“啸”字有情绪色彩。


2017年5月24日

    《千字文》一日一句(一一六)

    恬筆倫紙,鈞巧任釣

    蒙恬制笔,蔡伦造纸,马钧手巧,任公子善钓。

    又列出四位工于一艺、为人类造福者。

    其实,很多发明创造并非一人之力,都是几代人共同努力,不断改造,逐渐完善的结果。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笔了,有考古图像为证,只是各国各有命名,吴国称“不律”,楚国称“聿”,燕国称“弗”,秦国才称“笔”。秦始皇统一中国,当然用“笔”之名。秦大将蒙恬只是改良毛笔,便被誉为“笔祖”,这是不是也体现出“平台”很重要呢?现在好笔难寻,寻到也贵。

    现在好宣纸也越来越贵,环境因素似乎越来越难保证纸张的质量,有钱囤纸比普洱茶更值得吧。

    马钧发明龙骨水车、改进织绫机、复原指南车,放到今天,都可以申请专利的。

    任公子“五十牛以为饵”钓到大鱼,与百姓分而食之。真是匪夷所思,想必当时便考虑到五十头牛不如这条大鱼有营养呗?嗨,不过是庄子讲了个故事,借之说明想成功可不容易,要肯下功夫、舍得投入啊。


2017年5月25日

    《千字文》一日一句(一一七)

    釋紛利俗,並皆佳妙

    或如吕布、熊宜僚以绝招神技解决纠纷,或如蒙恬、蔡伦以发明创造带来方便,这些都高明巧妙,值得称道。

    以上诸如射箭、抛丸、制笔、造纸、机械、钓鱼都是匠人之事,只有抚琴、长啸是艺术。“艺”和“匠”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可重复性,艺术家是最不屑于匠气的。

    现在火了“大国工匠”一词,但逾百年的专注精神,在中国近乎绝迹。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00多家,德国有800多家,大之为国,我们华夏的老字号不多了。《圆桌派》说,执着、坚守、专注、负责的精神在咫尺之地的日本被充分发挥,他们甘于重复,不厌其烦,一份料理定要做得精美绝伦。匠,岂是那么好做的?中华民族面对高山大川、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一向多的是挥洒写意,是不是也该低下头来,关注一下脚下和未来? 

2017年5月26日

    《千字文》一日一句(一一八)

    毛施淑姿,工顰研咲

    毛嫱、西施姿容娇美,颦眉巧笑,人们都乐于模仿。

    研通妍,同我“日妍堂”字,美丽;咲是笑的异体,“口”字旁更会意,“竹”字头,不明所以。有人说,“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可是,随风夭屈的植物多了,干嘛一定是竹?又有说法,“竹为乐器,君子乐,然后笑也”,算是也跟竹子搭上了关系。

    爱美(人)之心,人皆有之。古代“美人”之说很多,屈原心目中的美人是君王,是贤人,是自己。女性美人就太多了,史上留名的美人绝不单凭外表,不是地位显赫,便有或多或少的“业绩”,比如西施,比如王昭君,比如貂蝉,比如杨贵妃。平民女子,小家碧玉,即便颜值再高,没有包装,没有宣传,不过孤芳自赏吧。这里提到的毛嫱和西施已经成了美人的代名词,她们往往会成为时尚的风向标,女孩们争相效仿,恰如当年仰慕杰奎琳、黛安娜。


2017年5月27日

    《千字文》一日一句(一一九)

    年矢每催,羲暉朗曜

    时光岁岁催人老,太阳的光辉永远明朗照耀。

    羲,借为曦,是晨光;晖,是阳光外面那层光晕。时间如白驹过隙,一眨眼,《千字文》也学了四个月,记住多少?放弃背下来的初衷了。吴晓波说:“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你需要判断的仅仅在于,这次浪费是不是美好的”。这次浪费,我自认为美好,仅此而已。

    我们不是太阳,不必试图跟时间赛跑,在宇宙当中,太阳都微不足道,人类更是何其渺小。


2017年5月28日

    《千字文》一日一句(一二零)

    旋璣懸斡,晦魄環照

    天璇星和天玑星悬挂转动,月亮从晦暗到明亮,循环不止。

    旋通璇,璇、玑二星代表北斗七星。月亮无光曰晦,开始有光或将灭曰魄,古同“霸”。东坡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说的就是这世世代代、周而复始的日升月落,聚散悲欢。

    今天的字写得小气,也许因为正赶上阴历月初,月儿不圆。哈哈,不改了,顺其自然。


2017年5月29日

    《千字文》一日一句(一二一)

    指(脂)薪修祜,永綏吉劭

    烛薪有尽,火无尽,意欲薪火相传,就得修福积德,如此便可永久安泰,吉祥美好。

    指通脂,点火的油脂。怀素将“祜”写成“祐”,错了。

    有长远眼光,不汲汲于眼前的蝇头小利,积德行善才能永世安好。


2017年5月30日

    《千字文》一日一句(一二二)

    矩步引領,俯仰廊廟

    迈着规矩的方步,昂首挺胸,俯仰之间,一举一动都应该像在朝堂候旨,在宗庙祭祀一样谨慎、庄重。

    坦荡荡,气昂昂,顶天立地。喜欢戏剧表演中的仪式感,比如老生踱方步。古人讲究为人一世,努力做到不愧对祖宗和百姓,如此才能器宇轩昂。不知屈原算不算?今天的说法就是不愧于内心、不苛于外物,所谓的心无挂碍,则无有恐怖。

    怀素千字文将“矩”写成“规”,规圆矩方,规步是圆步的话,是不是像交际舞啊,或者如段誉的凌波微步,乃变通伶俐之步,总之意思就反了。

    今日端午,吉祥安康!


2017年5月31日

    《千字文》一日一句(一二三)

    束帶矜莊,徘徊瞻眺

    整理冠冕,束好衣带,小心谨慎,高瞻远瞩。

    襟怀坦荡,又若有所思,所谓的戒慎恐惧,行不离辎重。到了一定年龄,哪能不思考人生。至于是否了悟,就要看有什么样的境界了。

    把握好尺度,切莫患得患失,否则会把自己弄纠结、弄郁闷了。

    古人衣着向来讲究,魏晋时期却偏不“束带矜庄”,并非真的那么消散随意,而是因为服食。比如五石散就是毒性极强的药,导致皮肤娇嫩,紧身衣服不能再穿了,只能改成宽袍大袖,趿拉着鞋也是减少脚和鞋的摩擦,不洗澡不洗头,那酒也不过是药引子,不喝不行。可见,林间高士们的灵魂和肉体也难以做到绝对的自由,很多是后人按自己的理想创造的。死亡恐惧,是竹林七贤、王羲之们躲也躲不开的魔咒。


2017年6月1日

    《千字文》一日一句(一二四)

    孤陋寡聞,愚蒙等誚

    学识浅,见闻窄,愚蠢、蒙昧的我只能静待讥笑、批评了。

    作者周兴嗣的自谦。

    一日一句这种形式,易被误解,好像讲课,我绝不敢好为人师,当初不过就想每天为自己煲一碗心灵鸡汤,多数自说自话,提醒自己知足安闲,同时强化记忆。本就天性愚钝,又多闭门宅在家里,自然孤陋寡闻,没啥营养,却在大家眼前晃了四个多月,见笑,惭愧。

    难得有师友一直鼓励,谢谢每天坚持关注、点赞、留言的亲,还有给我建议、指正的老师们!有时疏于回复,恳请谅解。


2017年6月2日

    《千字文》一日一句(一二五)

    謂語助者,焉哉乎也

    不过是罗列一些谓语助词,焉、哉、乎、也,仅此而已。

    继续谦虚。收束全文。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鲁迅曾说:汉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千字,绝不止千音、千形、千义。有时间再复习复习,看能记住多少。对于我,最大的意义在于督促自己认真习字,多多少少总有收获。

    再学再写就是《龙文鞭影》啦,从用韵和对仗角度,比《千字文》要好。需要酝酿下情绪,得有持久的精力、体力、毅力才能开始,一定命名为“两句一书”,不给自己时间限制了,玩嘛,不要压力。那虽为明代的启蒙读物,却是个大部头呢。古代的儿童真不容易。

    “者者道儿道儿”,是我们东北人针对喜欢之乎者也、掉书袋、矫情伪饰、嗲声嗲气、用生硬别扭的口音说普通话的先生、女士的形容词。我也“者道儿”了这么久,该stop了。同志、同道、同好们,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