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文艺网—抚顺市文学艺术联合会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详细信息—>飞光掠影感悟人生百味——读胡玉璋摄影集有感
飞光掠影感悟人生百味——读胡玉璋摄影集有感
阅读数:0发布时间:2011年09月09日

飞光掠影感悟人生百味
定格瞬间传递世间真情

——读胡玉璋摄影集有感

朱淑君
    手捧影集,精美而高雅的装帧,新颖而独特的封面设计,我立刻掂量出它的厚重与价值。翻开影集,一页一页地反复品味、咀嚼,似懂与非懂、具体与抽象、清晰与朦胧、意象与理念交织在一起,给我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和待理解的课题。大概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艺术效果吧!
    我是摄影艺术的门外汉,我被摄入的机遇不少,  自己按快门的机会不多。深感摄影艺术的技巧高深莫测,总有一种神秘感和敬畏心,因此,不敢涉足。但既然是门外汉,怎敢提笔写这篇评介文章呢?我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出于两个原因:其一,文学和艺术是双胞胎,隔行同理之处甚多。我把这本影集当作散文和诗歌来读,但它比散文和诗歌更美,更有神韵和灵气。因为光线、色彩、取景、构图呈现出米的画面,通过视觉的审视,更能激发内心的感受,增强理解与感悟。因此,摄影是以画面形式呈现出来的散文与诗歌。其二,友情的力量给了我勇气。玉璋同志是党外人士,多年来与党同舟共济,在多党合作中,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党的90华诞来临之际,已年近80高龄的党外朋友献给党一份厚礼,我能无动于衷吗?因此,说得或对或错,或深或浅,都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要对老朋友的劳动成果和良苦用心,表示无限的敬意和衷心的祝贺!
    画册由99幅图片组成,分成6个系列。读后,我从内容和立意上分为3个部分:一是对百味人生的思考;是对伟大女性的礼赞;三是对多彩生活美的追求。
    活到我们这把年纪,对人生需要有个回味和思考,感悟它的生老病死和酸甜苦辣。玉璋同志以残荷为主要对象破解百味人生。荷是大自然给人类的馈赠,自古以来是文人墨客讴歌的对象。它从头到脚一身是宝,藕和莲滋养人的身体;它又极具观赏性,给人以精神的愉悦和的享受:它更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妩”的品德,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在朱自清的笔下,那田田山水的叶子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那花袅娜地开着,或羞涩地打着朵儿,“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月色下的荷塘幽雅而朦胧,充满了多姿的人性美。《荷塘月色》已成为经典绝唱。荷之美激发了诗人和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和表现冲动,玉璋同志喜荷爱荷之情溢满心胸,把荷的千姿百态摄入了自己的镜头。不同的是,他独辟蹊径,选好角度,深挖内涵,以残荷作为自己创作的主人公,赋予残荷以生命、灵魂、人格和话语权,再现它的神态美和肢体美,塑造了残荷的灵动之魂。他说:“特别对残荷,我用了它形态语言和神态语言,剖析了富于哲理的思想内涵,揭示了复杂、微妙的情感世界。”他镜头下的残荷,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俱全:淑女般地圣洁、温柔、优雅,虽残却不失风韵;花与花、花与叶、花与果在忧郁中拥抱、惜别,虽残却不乏亲情、友情和爱,虽残却彰显着独特的个性。作者用比拟手法表达自己的爱与恨,可爱的小蜜蜂毫不嫌弃,与残荷情投意合、亲密无间;可恶的苍蝇恬不知耻地落在花瓣上,讨厌地玷污圣洁的灵魂。那些与恶劣环境抗争的残荷更值得同情与歌颂,它们冲破阻碍,不惧严寒,努力寻找着生长的空间和光线,显示出自己的勇气和魄力。那一池凋零的残荷,令人触日惊心,在生命的末日仍不屈不挠,以白己残缺的的肢体语言向苍天告白:我经历过,我抗争过,美丽不再,果实犹存,有种子就有希望,有希望就有未来!我们人类与荷‘样,不正是在这种生老病死、酸甜苦辣中一步一步走过米的吗?不上是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构建了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吗?
    荷系列在近百幅图片中占了42幅,可见作者对它的钟爱。小品系列虽然只有6幅,我觉得它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生哲理。作者的镜头对准的都是生活中具体的物象,但却极有象征意义,显示丁作者丰富的联想能力:一只破旧的簸箕,却是功臣,它为人们扬弃了糟粕,推荐了精华,可谓物中”之伯乐;一只解体的笊篱,它曾经为人们捞出有用的东西,自己却不贪不占,可谓物中之清官;而一根豆角秋蔓却依附朽木爬上高位,不以为耻,还洋洋自得,与簸箕和笊篱的品质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说:“人一生中,最难做到的两件事:一是能够真正地认识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二是能够管件自己。”有自知之明并管住自己的人能找准自己的位置,老老实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做事,回味、品尝人生的时候,多几分甘甜,少一些苦涩。
    对伟大女性的礼赞,包括生命系列和女性系列。作者对女性允满了同情与尊重。一束百合花,通过细致地观察,潜心地揣摩,他突发异想,用微距镜头拍出了一张张暗含隐喻的图片:少女的成熟、洞房的欢愉、孕育的艰辛、生命的延续……爱是条红线贯穿其中,爱让生命更完整,爱担负起延续生命的重任。这细照片是对女性的膜拜与讴歌。在现实生活中,他的镜头偏爱底层的劳动妇女,卖服装的残臂少妇:抱着吃奶孩子还双手编织着衣物、守望着修鞋摊位的贫困的母亲;脚穿拖鞋、头蒙花巾、吃力地抬着预制板的惠安女……作者发出无尽地感叹:“女人难,难做女人。”难就难在女人是人类中最能吃苦、最能忍耐、肩负着延续后代使命的人!无怪乎高尔基斩钉截铁地说:“世界上最伟大的足母亲和诗人。”
    对多彩生活美的追求包括纪实系列和风光系列。玉璋同志以独特的视角审视生活,开掘心灵美,捕捉自然美。在纪实照片中,他关注儿童和老人,童心、童趣、童真和古朴、沧桑形成鲜明的对比。憨厚质朴的孩子们,无论在农家小院,还是在黄土高原,那好奇与期待的眼神令人心生怜爱,而那个蹲在地上抱着大水壶畅饮的新疆小鬼则令人哑然失笑。画面上的老人则一脸沧桑美和夕阳美,或叼着烟袋闲聊,或弹着冬不拉唱着忧郁的歌,或手拄拐杖依墙晒日,既有个性,又有地域的特点。尤其那位头戴便帽、嘴叼烟卷的老者,刀刻般的皱纹,粗硬的胡子,凝神远望的犀利目光,这个人的人生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挚爱摄影的人,必定是—个懂美的人。玉璋同志说,美是大自然的魂,魂是艺术的美。于是,他用镜头抒写山川景物之美,他追求光线与色彩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那幅江南水乡之照,黑白相间,水雾蒙蒙,小桥、流水、人家尽收眼底,如身临其境。那远山,那古树,那沙漠,那河流,则给人以开阔、粗犷、永恒之感。当然,也不乏细腻的描写:那白雪覆盖的枯枝上,一只低垂的红果,风雨中骑车狂奔的人们,湖边的垂柳,秋天的红叶,引颈凝望的白鹅,枯树枝上挂着一盏红灯笼……每幅画面都向你倾诉着—个故事,都向你展示生活如此灿烂多姿。
    这本摄影集的特点是,简练的文图,格言式的标题,丰富的内涵,细腻的质感,朦胧的影调,巧妙的用光。在取材L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对弱势群体的刻画与展示,这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他出身于工人家庭,这就决定他具有劳动人民的基因。少年时代深受八路军文艺宣传队的熏陶影响,与他们一起演戏、唱歌、扭大秧歌,培育了他的艺术细胞。文化馆的生涯,给与他艺术实践的机会。错划右派和干部下放劳动期间,他与劳动结缘,与工农结缘。尤其是近十年的管工生活,锻炼了他的意志力。有了这些丰富的生活经历,他能够做到本色做人,低调生活,关爱他人,宠辱不惊。即使头上有丁各种头衔、官衔,也仍然把自己定格在普通人的位置上。因此,在他的镜头下,对残荷、女性、儿童、老人就多了—‘份理性的诠释和哲学的思考。
    玉璋同志旨于思考,也善于传递思考。他以高度的责任心来对待他的摄影事业,他认真思索拍什么,为什么拍,怎样拍。他说:“与其拍—个东西,不如拍摄一个理念:与其拍—个理念,不如拍摄一个梦幻。”这是他的摄影理念。因此,拍前他深思熟虑,拍后反复比较思考,他希望拍出让人眼前—亮、过日不忘的作品,更希望拍出让人想象、思考、感悟的作品。肯于思考的人也往往是敢于创新的人,他在题材的选择和立意上,在拍摄的技法上,力求做到“人尢找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创新思维使他的作品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的鲜明个性和艺术风格。
    玉璋同志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他常说,自己是半路出家,是业余爱好者。退休前,他的主业是做民进党派的主委和市政协副主席,而且颇有业绩。副业则是音乐和摄影。退休后,他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一股脑儿地倾注在摄影爱好上。当你看到在凛冽的寒风中,白发苍苍的他,身背相机,踏着积雪去采景的时候,怎能不心生敬意呢?他说:“细找,美就在身边;深思,意就在作品中。多看、多想、多实践、多切磋就出好作品。”我想,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吧!
    他的执著与努力令人仰视,他的经历与成绩给人启迪,他的投入与赤诚让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