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详细信息—>山水家园
山水家园
阅读数:0发布时间:2012年05月31日

“尝见峨嵋之秀美,亦登华山之险峻”。掰着手指算着天下的名山时,接到了师父的征文通知,才想起在自己的家乡也有一座有“名字”的山,叫高尔山。虽然近在咫尺,但拍拍脑袋,高尔山的记忆却属于遥远的童年,一处听父亲说是辽代的古塔,还有半山“观音阁”中的几缕香烟。再想下去,记忆中的铁门却好像锈得发死,任我“把脑袋拍扁,无痕迹、想不起。”索性,休息日拉上妻子和孩子去看看……

安宁,佛光普照高尔山

    从南站乘车到高尔山不到十分钟的路程。刚刚下车,就看到三五成群的人拿着请来的佛香向山门走去,半山间也隐隐香雾萦绕,让我想起了刘禹锡的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门朱漆飞檐,或许是刻意没有修缮吧,一些明显炭化变黑的椽子和窗棂,仿佛昭示着岁月的沧桑和战火的离乱。

山门后一尊观世音金身立像慈悲地关注着拜山的世人,妻子“家学渊源”,算是半个佛教徒,见着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自然是要参拜一番。而我是个唯物主义者,在香烟渺渺中听着山谷梵音,再读着观自在身后的“心经”,也不禁反复地咀嚼着这位菩萨“渡一切苦厄“的慈悲胸怀……

只是女儿不耐这些,已然蹦蹦跳跳地走到了前边,我和妻子连忙追了上去。

“‘佛’‘佛’‘佛’‘佛’……爸爸妈妈你们看,这么多‘佛’啊!”正在学字的女儿见到一个自己认识的字自然要大声的“显摆”一番。果然,登山的路上满是“真草隶篆”的石刻。而这些,在我的记忆中,本来是没有的。佛经上说,菩萨已经有“自觉”和“觉他”二品,离佛只差“觉行圆满”的一步。莫非,三百多年了,这里的菩萨普渡世人,已然“觉行圆满”,即将成佛。

拾阶而上,看着眼前“佛”字变幻,就连平时顽皮蹦跳的女儿也安静了许多。比起我小时候,高尔山上的佛光无疑是强盛了许多,观音阁前亭内的石碑揭开了答案。2008年,这里迎来了最新的修葺,一位名叫苏士澍的老先生,邀请了全国各地的百名有缘之人写下“佛”字,刻于山壁之上。

半山的“观音阁”始见于明崇祯三年,与小时候看到的一样,唯有殿前香火比记忆中兴旺了许多。如果说是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好了,现在的90后们难免会撇嘴,但只有物质生活富足了,人们才会去追求精神上的文明。比起文革后的百废待兴,现在的人当然会有更多的精神追求。要是平民百姓的日子紧了,菩萨的日子也不好过,不是么?

趁妻子拉着孩子在那里“礼佛参禅”,我一个人在旁边闲转,居然在观音阁的旁边,还有一个小小的清虚观,相比之下就显得寒酸了,说是道观,不过是一个矮矮的洞,同样久历沧桑的神像有些“憋屈”地住在里面,面前连个香炉都没有,被熙熙攘攘的人群直接无视掉。

“红花碧叶白莲藕,三教原本是一家”,但从汉朝佛教传入中土以来,佛、道两家难免存在着竞争。不过在我看来,你要普渡众生,我要点化世人,主旨都不失为是给老百姓谋福利的,也就别分彼此了,大家一起努力吧!不过,如今高尔山佛光普照,有些“道消佛长”,我心中暗暗地祝福:“本土的神仙,你们也要加油啊!”

宜居,家乡美景不胜收

其实,比起祖国的诸多名山,高尔山更适合带小孩子来。因为,第一,离家近;第二,不太高。女儿刚刚嚷着走不动时,我们就登上了山顶。

辽代的古塔与蓝天和白云组成静谥的画面,二十多年前,自己是孩子,跟着父亲到过这里,父亲围着塔看,我跑到一边;二十多年后,自己是父亲,领着孩子到了这里,我围着塔转,孩子跑到一边。其实,对这千年的古塔来说,父亲、我、女儿都只是过客罢了。当年,日本鬼子的炮火都没能动她分毫,二十年的时光无非一霎。这让我想起一句流行语式:“你来与不来,塔就在这里,不动不移……”

远处,浑河自东向西奔流不息,用望远镜更可以看到水面上的波光闪闪,山与水之间,一座座高楼正在拔地而起,家乡抚顺的发展真到是日新月异——“印象高尔山,宜居抚顺城。”妻子,也终于有了不虚此行的感觉。

本来,今天她是不太愿意来的,还怂恿我回忆小时候来敷衍一下就好,并套用《红楼梦》中薛宝钗写白海棠诗时的腔调:“不过是高尔山罢了,又何必定要见了才作。古人的诗赋,也不过都是寄兴写情罢了。若都等见了才作,如今也没这些了。”

而在高尔山顶上,我也终于借用了一下毛主席的话来反击:“要想知道梨子现在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

与妻子感慨了一番之后,女儿嚷嚷肚子饿了,像一些旅游胜地一样,如今的高尔山上自然也少不了市场经济的影子,塔边就有一个泡面摊。我心中苦笑:“在这里吃东西,免不了挨宰喽!”

“四块钱一碗,四……四块钱?“问完价后我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连忙再确认了一遍,方才相信。

回忆起黄山上三十元一碗的泡面,再想想华山上二百块一个的西瓜,亲爱的抚顺城,家乡的高尔山,真的……很“宜居”啊!

遗憾,未到“天边”见“神树”

离开了古塔,还有“天边”和“神树”两个距离较远的景点,一路走去,比起二十年前,道路的两旁多了许多书法石刻,给高尔山凭添了几多风雅,昨夜的小雨温润了青石小路,秋风摇落了黄叶,踩上去沙沙地响,清新的空气让人想起了“空山新雨后。”

两旁的树木以槐树居多,据说“高尔山”在满语中就是槐树茂盛的山,可惜不是槐花盛开的时节,否则满山的槐花将是多么的芬芳。在槐山之间女儿发现不知名的树上一颗颗红色的果实像成串的珍珠,妻子居然说是相思红豆,让我不敢肯定,争论间,那一粒粒绛珠已然在女儿的小手间化作红泪,正是:“红豆生北国,秋来挂满枝。小丫不解意,嫩手碎相思。”

干完了坏事,小丫头哈欠连连,闹着让人抱,一会儿便趴在我的肩上梦周公去了。

听对面过来的大爷说,前边就是“雷锋林”,而走到“天边”还要十五分钟,至于神树,更须半个多小时。看看熟睡的女儿,无奈一家三口只有打道回府。

回程之中,我对妻子感叹:“旅行者往往向心念着神州大地的千山峻秀、百川东流,却往往忽略了家乡的美景、身边的秀色,就像时下里的一些男人一样。”

“难道,你不是这样么?”妻子笑着反问。

“也有一点儿,今天我佛慈悲,还真是对我有所点化,高尔山要多来才能走遍,妻子也要多看才能了解,不过如果说‘女人似水’,娘子倒是和家乡的水有些相似。”我忽然想笑:“都说‘一江春水向东流’,浑河却偏偏是向西的,和娘子大人的脾气有几分相似……”

是啊!高尔山比不上五岳之雄奇,峨嵋之秀美,浑河也不过是中国地图上一条不知名的河流。然而,这里的风景却是家里的山水,家里的画,就像枕边的人一样。

最后,借用一下欧阳老先生的文章模板作为结尾:“环抚皆山也,其东北一山,林壑尤美,长白余脉,名曰高尔,山阳有水,其名浑河。其城龙运肇兴之地,其市宜居乐业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