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详细信息—> 拉 萨 游 记
拉 萨 游 记
阅读数:0发布时间:2014年12月02日

   白翠兰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教。藏传佛教是佛教三大系统(南传上部座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之一,清代以来汉文文献中又称之为“喇嘛教”。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如蒙古、锡金、不丹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言文字,故称“藏语系佛教”。

    藏语系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时,两位公主分别带去了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和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以及大量佛经。松赞干布在两位公主的影响下皈依佛教,为此主持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8世纪中叶,佛教又直接从印度传入西藏地区。10世纪后半叶,藏传佛教正式形成。到13世纪中叶,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此后的300多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派,普遍信奉佛法中的密宗。随着佛教在西藏的普及,上层喇嘛逐步掌握了地方政权,最后形成独特的“政教合一”藏传佛教,而藏传佛教以密宗为主。寺庙的规模大小不一,小者只有数人,大者多至七八千人,甚至上万人。藏传佛教分四大派别,即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

    一、在火车上

    K27次快车准时从北京西站开往拉萨,这列火车也就是韩红所唱的那首《天路》号。我的卧铺是4车厢10号下铺,对面是同行的伙伴小付,一位爱说爱笑、性格开朗的北京妹妹。该列车自从2007年开通以来,已经春去秋来运行三个年头,成为拉萨与北京连接的天路,也让我们看到社会进步的缩影。我觉得坐火车进藏区要比飞机好,至少高反的问题不明显,因为火车抵达格尔木时,就开始全列车输氧,而且向高海拔地区行进是逐渐的,缺氧与给氧的反差也是一个过程,这个理由成为我去西藏所选择交通工具的重要因素。该列车的卧铺环境不错,最大特点是晚上入睡或者早晨起床之际十分安静,没有一名旅客大声喧哗与吵闹,这让我感到吃惊,后来想一想,本车厢的旅客大部分是进藏的游客,或者是进京办事的公职人员(从装束上猜的),基本素质较高,能够遵守公共道德。北京至拉萨全程需要运行45个小时,真是比较漫长的路途。火车飞奔,朝着神秘、圣洁、美丽的雪域高原进发。

    2010年8月31日,我继续坐在火车车厢里发呆,而大多数旅客双眼凝视着窗外,看着那些飞速后移的景物,有座座高山、稀疏的树木、零星的民宅、成熟的庄稼,还有干干净净的火车站台。

  2010年9月1日凌晨,10车厢的全体旅客沉寝睡梦之中,而我此时却感到心跳加快,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难受,也许这种现象就是人们所说的高原反应。于是,我就赶紧慢慢从床上爬起来,一口接一口地喝矿泉水,好达到输氧的目的,可效果并不好,此时安静的车厢令我极度紧张与恐惧,尤其凌晨3点多钟,甚至后悔自己为什么非要来西藏游走,做什么美丽的梦。

   我为了减轻心理负担,便起身悄悄走到车厢的连接处,看看洗手间的电子屏幕有什么信息,转一圈,又悄悄返回卧铺躺下,顺手从包里拿出矿泉水瓶,一口接一口地往肚子里灌,似乎这样就能抚慰无助的心慌。过一会,还是睡不着,索性坐起来往窗外观看,天上挂着明亮的残月,远处的高山缓坡披上淡淡的月光,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近处好像出现白雪与冰凌,一块一块的,也很明亮的。火车快速飞驰,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大约在4:00~5:00点时,我不再那么害怕与心慌了。此时,火车停在青海的格尔木站,我从车窗往外看,格尔木的站台干干净净,洒满橘色灯光,似乎当地的温度很低,因为上车和下车的旅客已经披上棉衣,脚步匆匆。火车到格尔木就开始为旅客输氧,输氧的气孔安装在车窗两侧,共计6组,每2孔为一组。此时,车厢除了输氧发出的滋滋声,再无别音,实在是安静,即使掉下一根针,也能听得一清二楚。火车在格尔木停了半个小时之后又徐徐开动,这时,其他旅客都在呼呼睡觉,我却从卧铺走到洗手间,又从洗手间走回卧铺,一点困意都没有。

  天渐渐地亮了,我才发现凌晨看到的所谓白雪与冰凌,是浅水洼里的水面被月光反射的结果,真像洁白的雪片。

  二、拉萨初夜

   2010年9月1日,晚6点30分,火车停在拉萨站台。当我走出火车车厢,踏上拉萨这片神奇土地的那一刻,感受到雪域高原的天是那么蓝、云是那么白、山是那么绿,一股浓郁的宗教文化氛围扑面而来,使我的心灵为之一颤,似乎那通往远古庙宇的隧道中呈现出转经、转水、转山、转草原、转灵塔的人群,磕长头的信徒,我也入乡随俗,祈福好运的到来,保佑全家平安健康。

   拉萨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省会级城市,历史悠久,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成为中外人士,尤其是驴友、背包客、自驾游向往的旅游胜地,如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什伦布寺、桑耶寺、萨迦寺、夏鲁寺、白居寺等寺庙建筑群;有古老传奇的八角街;有西藏小江南之称的林芝、鲁朗和墨脱这样风景如画的藏民村落;有现代化功能以及藏品丰富的西藏博物馆;有秀美的纳木措圣湖等自然风光。拉萨市坐落在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平均海拔3650多米。641年,西藏首领松赞干布迎娶唐朝文成公主。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之前,西藏实施“政教合一”的农奴制。

   我记得自己小时候,经常从媒体上看到身穿红色僧衣的喇嘛,头戴黄色船帽,吹响长长号角的镜头;衣裤褴褛的奴隶沿街乞讨,农奴受欺压的凄惨形象,这就是我儿时的零星记忆,而儿时的零星记忆感觉西藏社会生活有点恐惧、神秘、遥远。后来一首《逛新城》的歌曲唱响全国,展示出和平解放后的拉萨新貌,拉萨新貌诱惑我在有生之年,也要快乐地逛逛拉萨。再后来,一条铁路架起西藏与我们连接的桥梁,这更加坚定我西藏行的决心。找回碎片般的记忆,跺跺脚,清醒一点吧,我不是做梦,而真实地踏上这块梦寐以求的土地。

  我站在拉萨火车站宽阔的广场中央,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批军警认真严肃的执勤,这使我滋生一种安全感,有中国军人在我就什么都不怕了。在众多下车的旅客中,有不少前来西藏大学报到的新生,他们有校车接站,很令人羡慕。此时,我的头有点晕、胀、痛,走路时感觉忽忽悠悠的,而忽忽悠悠的我背着大包走向公交车站,顺利坐上89路车赶往市内,因为火车站离拉萨市还有很远的一段路要走。我们三人在大昭寺站下车(票价1元),沿着江苏路随意往前走,刚好碰到一家新开业不久的宾馆,价格不贵、环境幽静,这样我们就决定入住这里。

   当晚,我们没敢洗澡,担心感冒(非常重要一点),却忽忽悠悠地出门搜寻饭店,可饭店没有宾馆多,宾馆一般不管吃只管住,呵呵。终于找到一家四川人开的饭店,饱餐一顿之后,又走进一家藏民开的茶馆,5元钱一暖壶酥油茶,可以倒出好几杯,哎哎,喝一口酥油茶进肚,我感觉香甜又暖和,可北京的二位妹妹却说少喝,高脂肪又有膻味。晚上9点30分了,可拉萨的天还亮亮的,晚霞的余晖洒满一地。

  三、观大昭寺

  9月2日,早8点30分起床,哈哈,拉萨的天空怎么还黑黑的呀?再躺一会吧!

  当天全日逛大昭寺、八角街,从地理位置上看,大昭寺在八角街,八角街有大昭寺,两个闻名遐迩的景点连为一体。我们一行4人从宾馆9点钟出发,走到大昭寺广场也就花了20分钟,到了大昭寺广场之后,首先看到大昭寺广场人头攒动,流动的队伍中有当地居民、外地牧民、国内外游客。其次,就是大昭寺门口有众多磕长头的藏民,一拨接一拨,这让我心头一震,无形之中受到洗礼与净化,似乎大昭寺那闪闪发光的金顶和法轮释放出迷人的魔力,吸引着无数信徒为此礼拜。

  大昭寺,建于7世纪中叶,相传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先后联姻的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共同主持兴建的,整个建筑为木石结构,高四层,大殿顶部建有藏式金顶和金色法轮。寺内供奉赤尊公主带到西藏的不动金刚佛像(释迦牟尼8岁半身像,后移小昭寺)和文成公主带到西藏的觉卧佛像(释迦牟尼12岁半身像)。“昭”,为蒙语,又经藏语直译的汉语发音,意为寺庙,而寺庙供奉大佛像,故称大昭寺。在大昭寺门前,有一块巨大的唐蕃会盟碑,石碑的南侧生长一棵枝叶繁茂、树干粗壮的唐柳,相传文成公主栽植,也称之为公主柳。

   当我站在宽阔而古老的大昭寺广场中央,目睹脚步匆匆的藏民,手摇转经法轮,也有没有拿法轮的人,顺时针地围绕大昭寺不停地走、走、走,形成一支没头没尾的圈状队伍。他们究竟为什么这样不停地走呀、走呀、走呀?不停地转呀、转呀、转呀?也不买东西,也不交谈,也不吃什么食物,这让我很纳闷,困惑不解。当晚,我查资料,才弄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按着惯例,只有沿着千佛廊“绕”觉康(佛堂)转一圈,即“囊廓”才为圆满。原来在寺内转的这个圆圈,就是著名的拉萨“内、中、外”三条转经道中的“内圈”;围绕大昭寺转(走),就是“中圈”,即“八廓”,也就是古老商业街——八廓街;围绕大昭寺、药王山、布达拉宫、小昭寺转圈走,为“外圈”,即“林廓”,而“林廓”要绕拉萨城走大半,我说呢,早上一出门就能看见很多当地藏民,手摇转经轮,朝着布达拉宫方向走,或者朝着大昭寺方向走,总而言之,我看到大昭寺广场那些围绕大昭寺不停顿转圈走的藏民,是在走“中圈”,而每天看到从大街小巷里朝一个方向不停地走啊,走啊,走啊的藏民,其实,他们都在走“外圈”,从不停息的转经中寻找生命的全部意义。天上有神,佛在人间。我由于事先不懂这个著名的三条“转经道”的规矩,仅完成其中的“内廓”和“八廓”,而“林廓”待到重游拉萨再实现吧!

   参观大昭寺的门票85元,当地藏民不用花钱。我进入大昭寺的大门之后,紧跟众多信徒的脚步,看他们如何面对多尊佛像敬拜,如行礼、布施、祈祷、诵经等,我也一丝不苟的照做。刚好此时,赶上大昭寺僧侣做一项隆重的法事,自己就依偎佛堂的栏杆旁边静静的观看、聆听喇嘛念经。大约有一个小时左右,突然有位年轻的僧人给几位重金布施的藏民信徒挂哈达,也顺手给我挂一条金黄色哈达,还赠一小包信物(据说是保平安的五谷米粒),这使我兴奋不已,意料之外,无比感谢。

  中午,我们三个女伙伴就去已经预定好的,八廓街最有名气的餐厅吃饭,餐厅就餐的客人,以老外和外地游客居多,因为按份点菜,类似自助餐,餐厅内部装饰突出藏式风格,与内地饭馆有较大的差别。我点一份咖喱炒饭,一杯青稞酒,一杯冰淇淋,共计55元人民币。酒足饭饱,开始逛著名的八角街。其实,八角街在拉萨一般人叫“八廓街”,具体位置在旧城区的中心,是当年随着大昭寺的建设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商业街。当我快乐地走在八廓街上,前后左右的四处观看,还没有发现麦当劳、肯德基这类的西式快餐厅,倒是有一家德克士在此安家落户。八廓街上的商铺一家挨一家,大多数商贩都习惯把柜台摆放在门口,一个挨一个,柜台上摆挂着各式小商品,如手镯、项链、哈达、门帘、羊皮、牦牛角、绿松石、服饰、木碗、转经筒等工艺品,五花八门,五彩缤纷,五颜六色,显示出商业性的人脉,吸引着游客纷纷解囊,尤其老外喜爱这些饰物。

   夕阳西下中的大昭寺广场,仍然人头攒动;转经的藏民信徒,仍然脚步匆匆;大昭寺门口磕长头的信徒,仍然双手合一举过头顶;外地游客,仍然不停地用数码抓拍美景;逛一天八廓街的我,仍然精神抖擞,笑容满面,用心欣赏余晖下的大昭寺轮廓。

  四、赏林芝

  我们四人搭伴,合租一辆4050吉普,上午9点,从拉萨的住处出发,前往西藏的小江南——林芝。其实,林芝并不是行政概念上的地名,因而从地图上找不到具体的位置,我们四人从坐上汽车开始,8只眼球就没有停止向窗外张望,欣赏沿途秀丽风光,而沿途的秀丽风光吸引我们一个劲地拍摄,虽然我的摄影技术一般,不值得一提,数码也不算顶级。汽车在公路上飞速行驶,道路两侧的青山绿水,花花草草就跟画一样美丽。

  上11点30分,汽车把我们带到著名的米拉山口,而米拉山口的漫天飞雪让我们四人及所有的游客目瞪口呆,而且气温由零上20几度一下子下降至零下4~5度,我们下车才拍照几分钟就冻得浑身发抖。同时,也感觉有点头痛、胸闷、憋气。哎呀!经打听才晓得原来是米拉山口高海拔惹的祸(海拔5050米)。

   汽车翻越米拉山口,太阳出来了,真是一日有四季,四季不重天,汽车继续行驶,公路两侧的高大松柏、错落有致的灌木、不知名的植物,构成了天然的植被,我们的汽车就像在植被繁茂的被窝里行驶。林芝一带的天是蓝蓝的,云是白白的,山是青青的,水是绿绿的,人是壮壮的,空气是清新的。陪伴我们前行的还有弯弯曲曲尼洋河,清澈的尼洋河水翻卷着好看的浪花,与公路相伴随往。

   突然看公路上有两名中年女藏民虔诚地磕长头,为此,我们惊奇兴奋,四人同时举起照相机、摄像机,抓拍、录像这有宗教意义的时刻。据司机说,磕长头的意念,一是为下一代谋幸福,二是为自己升入天台。我们不是藏民,没有宗教信仰,因而无法理解那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对于藏民在行进中磕长头的认知,我个人认为,自从2007年西藏通火车之后,藏民的传统文化受到很大的冲击,如牧民之间的交往频繁,经济发展加速,外来文化的入侵,都使得封闭的藏民生活习惯或多或少有所改变。

  拉萨至林芝的公路,其路况非常好,等级标准很高,就是路面窄了点,经常出现拐胳膊肘弯,时而上下坡度也很大,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上,司机却不当回事,嘴角总是挂着微笑,时不时就瞟一眼漂亮的北京辣妹,有意无意与她搭讪聊天。汽车继续快速行驶,我们一路欢声笑语,瞪大了眼睛观看沿途延绵的山脉,山脉缠绕着白白的云雾,云雾犹如人间仙境,仙境居住着美丽的仙女,美丽的仙女下凡窥视人间冷暖,人间冷暖纠结着情长理短。

  下午2点钟,我们来到了天上人间的美景之地,国家AAAA级景区——巴松措。这时,天下起小雨,淅淅沥沥,我花了100元买好门票,只是走到湖边就停住脚步,抓拍一张小黑猪排队的照片,哈哈,真逗,随后又请专业摄影师给我拍照一张留影(花10元)。我们在景区逗留一个小时之后,汽车冒雨前行,速度越来越快,我真担心司机只顾与北京美女聊天而出现安全问题,也许我的担心多余,呵呵!一路行程,一会太阳,一会小雨,一会云绕青山,一会雾缠河水,一会溪流翻卷浪花,一会成群牛羊吃草。夜晚,我们入住八一镇武警招待所,这里的住宿环境幽静,价格不贵,因为借光一名大连游客,他是武警部队的中级校官。

  五、瞭望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八一镇(林芝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的早晨静悄悄,天色暗淡,浓厚的阴云紫雾已经把远山近舍笼罩,好像一伸手就能触摸到。此时,天下起小雨,好听的雨声伴随我们吃完早饭。汽车顺着弯曲的公路向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景区行驶,如果从高空往下看,雅鲁藏布江肯定犹如一条玉带,飘绕在雪域高原之上。我们乘坐的汽车,离景区越来越近,雾水也越来越稠密,几乎遮住了眼睛,白茫茫一片,能见度只有一二米远。忽然听到呼啸起伏的波涛声,这震撼人心的涛声告知我们,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已经到了。面对波涛汹涌的雅鲁藏布江,我没有更新颖的语言来描述它的雄伟、壮阔,也没有精彩的文字来表达我此刻的心情,只好拍几张雅鲁藏布江的照片,以静态的美感来纪念瞬间的永恒。

   雅鲁藏布江是西藏第一大河,名称来源于藏语,原意指从最高山峰上流下来的水。雅鲁藏布江全长2900多公里,奔流于“世界屋脊”的南部,流域面积为93.5万平方千米,在我国境内约长2057公里。雅鲁藏布江发源于日喀则地区的仲巴县杰马央宗冰川,由西向东流经仲巴、萨嘎、吉隆、昂仁、拉孜、萨迦、谢通门、日喀则、南木林、仁布等县,在曲水地界与拉萨河汇合,再向版图的东部流去,绕过喜马拉雅山脉,经巴昔卡流出境外,并拥有著名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游客要观赏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必须支付270元钱的门票,不允许免费自驾游。一个小时之后,我们启程返回八一镇,在离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不远处的一段路旁,生长一片西藏独有的植物,绿绿的叶片,透红的圆粒组合成一堆,当地人管它叫臭牡丹。

   六、游鲁朗

   鲁朗既是一个景区,也是一个牧民居住的自然村落,这里的秀丽风光吸引着无数背包客、自驾游、驴友、拍客来此探幽,观赏这伊甸园般的景色。我们在通往鲁朗的沿途,看到漫山遍野长满不同种类的树木,翠绿欲滴;高山、缓坡、沟壑分布如织的溪流,远远就能听到清脆的叮咚叮咚流水;还有大面积高山草甸,高山草甸上散放着成群牛羊,牛羊悠闲地享受大自然馈送的嫩草。当我抬头远眺,山间缠绕、飘浮着云和雾,分不清哪是云,哪是雾。北京的妹妹对我说,山顶飘的是云,半山腰绕的才是雾。中午时分,汽车抵达目的地(离鲁朗村还有一段路程),我们兴高采烈地下车拍照,由绿树、草地、牛羊、溪水、白云编织的大花园十分安静,只听咔嚓、咔嚓的拍照,收获美景、收获知识、收获快乐。

  一个小时之后,我们离开鲁朗,就在返回拉萨的途中(离鲁朗村不远处),发现路边有好几座玛尼堆,虽然这几堆玛尼堆不大,但也让我们兴奋不已,赶紧停车拍照,分享藏民为行人带来的温暖,表达对神灵的敬畏,体验生命信息的神圣。

  七、拜小昭寺

   上午10点钟,我独自一人从宾馆走到大昭寺广场,转几家商铺又进雪域餐厅,吃一顿与上次同样的饭菜,只是多点一份拉萨酸奶,拉萨酸奶顶级好吃。饭罢,放松心情,开始朝着著名的小昭寺走去,门票不贵(20元),当地居民免票入内。

   小昭寺,兴建于7世纪中叶,寺内供奉尼泊尔赤尊公主带给西藏的不动金刚铜像(释迦牟尼8岁半身像),目前寺庙的建筑,绝大部分为后世仿建。当我走入寺庙时,看见多名工作人员正在维修寺庙内部的转经长廊,描绘佛堂东侧墙的彩色壁画,而红衣喇嘛都在干自己的事情,使得经堂大厅冷冷清清,只有多盏酥油灯一闪一闪,述说着小昭寺的悠久历史与佛教善良戒规的传承。我按照礼佛的规矩,一一敬拜、布施多尊佛像,然后转身走出黑黑暗暗的经堂,嘿!灿烂的阳光洒满一地,黑暗与明亮的光线反差,刺激我赶紧闭上双眼,等待十几秒的时间,再睁开眼睛仔细观察小昭寺的院落,不大的院子里堆放一些建筑材料,院子的角落有很多杂物,或多或少显得有点凌乱。此时,由于寺庙进行局部维修暂不开放,因而就我一个游客,于是,我就坐在寺庙门口的石墩上,心境坦然,没有烦恼,平静地观看10几名信徒原地磕长头。看来,他们不管在什么状况下,都能一如既往地磕长头,朝着佛祖的方向祈祷念经,因为他们心中有佛。这时,有一藏族妇女,主动和善地跟我打招呼,并用流畅的普通话指教我如何敬拜,如何转经,如何游览拉萨寺庙,这让我感到温暖。感到温暖的我,在2个小时之后一步一回头地离开小昭寺,从小昭寺走到八角街,又从八角街走到大昭寺,边走边观察来来往往的藏民服饰、面目表情、走路姿态,也抬头望望那蓝蓝的高天,白白的云朵,还看看马路两侧店铺售卖的各种商品,有吃的、穿的、用的、喝的,如酥油、纯毛线、木碗、项链、挂件、衣物等等。

  小昭寺到大昭寺这一带的建筑,一般都是低矮的二层藏式碉房,或者藏式小二楼,如白灰涂墙,屋顶插上五彩经幡,门窗挂遮镶黑边的门帘;室内供奉菩萨佛像,呵呵,一看就能确认这是藏房,而只有宗教意义的藏民居所,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住宅。

   八、拜哲蚌寺 

   9月7日,上午9点30分,我和北京两位美女合租4050吉普车,前往著名的哲蚌寺、纳木措。10点多钟,我们就抵达拉萨西郊的哲蚌寺。刚走近依山而建的哲蚌寺,就能感受到哲蚌寺建筑群的气势,规模宏大,街巷纵横,曲径通幽,石板铺路,好像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

   哲蚌寺,建于明永乐(1416年),当初该寺规模较小,后来由一个财主出巨资进行扩建,才达到今天这样的规模,“哲蚌”是藏文的汉语读音,就是“米堆”的意思,好好听的名字呀!我进入哲蚌寺大门,就是跟随其他游人不停地走,走马观花,需要赶时间呀。10点50分,当我走到哲蚌寺的核心建筑——大殿(经堂)门口时,就清晰听到从经堂传出众僧侣诵经的天籁之声,感觉是那么美妙、神奇,似乎把我的灵魂也带进了佛学世界。迈开轻轻的脚步,走进经堂大厅的我,看见百十名僧人坐禅诵经,清脆的木鱼敲击出一连串的和谐音符,告诫世俗的人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惩恶扬善。正当我陶醉这美妙的欣赏之际,诵经的声音戛然停止,看见从经堂大厅的旁门走来一名手提木桶的年轻喇嘛,这时众僧端起木碗,接受年轻喇嘛分盛的一勺洁白粘稠的酸奶,开始使用手指、或者竹筷子、或者塑料勺、或者木质勺等器皿吃起酸奶,就像中小学校儿童吃间食一样补充热量,难怪喇嘛的身体都那么壮实。我站在经堂的角落,静静得看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不免引发出条件反射,也想尝一口,因为拉萨的酸奶很好吃,白白的、香香的、酸酸的、嫩嫩的、滑滑的,犹如豆腐一样。

   幽暗的经堂大厅一片安静,大约30分钟左右,僧人吃干净木碗里的酸奶,从座位上站立起来,光着脚板向大殿门口走去,我的目光也跟着他们的脚步落在门口摆放的一堆鞋子上,这大堆鞋子是喇嘛打坐时脱下来的,有僧鞋、皮鞋、旅游鞋、布鞋、凉鞋、拖鞋、黄胶鞋、球鞋等各式不同款的鞋子。哲蚌寺的喇嘛头戴黄色棉麻船冒,显然他们属于格鲁教派,是西藏四大教派之一。

  我跟随众僧从大殿大门走出来,站在台阶上,看着那些身披红色僧服的喇嘛,脚步匆匆赶往食堂就餐,也觉得肚子有点饿呀,赶快顺着游览路线往停车场走吧。这时,我在纵横交错的小巷路边,偶然间看见一位年迈的老奶奶坐在台阶上吃酸奶(午餐),她那高原红黑的面庞,显示出人生的沧桑;破旧的衣裙说明她手头拮据;坐在路边台阶上歇一会,佐证老人是从遥远的牧区而来,这不免让我动情,主动拿出10元钱布施,老人高兴地接受了我的爱心。当我回头再看她那佝偻、衰老、矮小的身影,心头一阵酸楚,似乎那就是所有老人的写照,也是我的明天。没有走几步,突然从小巷深处跑出来一女孩,大约6~7岁的样子,她跟我要小钱,几乎是纠缠。对此,我有点反感,但还是给她3元钱,小姑娘乐呵呵地跑掉了。对于这类讨要小钱的人,当地居民只给1角钱纸币(1角钱的纸币在拉萨很流行,而在内地几乎绝迹)。我在哲蚌寺的游览时间并不长,可我爱哲蚌寺,爱哲蚌寺好看的藏式建筑,爱哲蚌寺红衣壮实的喇嘛,爱雪域高原的藏传佛教,面对根培乌孜山大声呼喊“再见”。

   汽车带着我们开往纳木措,沿途的山坡草地,散放的成群牛羊,潺潺流淌的河水,白雪皑皑的远山构成一幅动感的画卷,真是美不胜收,美景让所有过客都产生怀疑,这是人间还是仙境?下午3点多钟,我们的车停在收费站门外,等待买120元钱的门票。这时,跑来4条流浪狗,围着车子转悠,或者蹲在车门看,那狗狗的眼神似乎对我们说,你们这帮外地人来这里干嘛呀?怎么也不给我们狗狗带一根骨头当礼物呀?收费站到纳木措还需要4~5个小时的车程,天渐渐暗下来,先是朵朵阴云游动,后是朵朵阴云连成一片,盖住了连绵起伏的雪山。过一会,又从多朵阴云的缝隙射下几缕霞光,这梦幻般的美景迷住了我的眼睛,也醉倒所有游客。

   晚上6点钟左右,我们顺利抵达闻名遐迩的纳木措,下车后感觉冷飕飕,北风吹得很给力,阴云笼罩纳木措湖,刚走几步就碰见一头白色牦牛,白色牦牛老老实实站在寒风之中,那两只弯弯大角讨人喜爱,我伸手摸牦牛照一张像,又与藏民母女合个影。

   随后,我跟着一伙背包客,大口喘着粗气,好不容易爬到纳木措湖旁的一座山顶(海拔5500米),山顶挂满五彩经幡,密集的五彩经幡被大风吹拂得呼呼作响。我站立山顶的岩石旁,担心自己的帽子被风吹跑,就一只手使劲抓住帽檐,一只手扶住围栏,俯瞰纳木措圣湖,真是美如画,秀如镜,那池蔚蓝的湖水波光粼粼,翻卷着白色涟漪,犹如仙女飘舞的轻纱水袖,长长的水袖将我引入梦幻般的圣湖,秀美的湖水呈现出迷人的淡蓝、浅蓝、宝蓝、深蓝,让我惊呼这是人间仙境?还是天堂美景?

  当晚,我独自一人入住宿营地的简易房间,房间有一张席梦思大床,一个塑料洗脸盆,一个40瓦的电灯泡,两只陈旧沙发,再无其他摆设,可钻进冰冷的被窝怎么也睡不着。天又下起雨来,雨点敲击房顶,噼啪响声很强烈,直往耳朵眼里钻。嘿!寂静的纳木措之夜并不寂静,又过一会,房子东边传来一声狗叫,随后一群狗狗跟着使劲叫,汪汪的嚎叫划破夜空,汇合起来很震撼,铺天盖地,此起彼伏。这一夜,噪音害得我无梦,阴冷使得我没有故事,倒是接二连三的深呼吸,就在这种状态下,迷迷糊糊熬到天亮。

  九、感受纳木措

  纳木措是一个湖,位于当雄县附近。海拔4718米,东西长70余千米,南北宽30余千米,水深处可达33米,面积192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按照藏传佛教旨意,信徒每逢藏历羊年都会在这里转水,马年转山,猴年转草原,平时就围绕大昭寺转经,祈求平安和来生。游客来圣湖可以用圣水洗手、洗脸,特别是洗洗额头,而我因天冷没有洗洗手。

   纳木措的早晨,小雨继续下个不停,9点钟我们冒雨跑进饭店,转眼之间,又下起大冰雹,雹子掉在房顶,噼啪直响,吓跑饭店门口的流浪狗。纳木措的天,真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白天温暖如春,夜晚寒意似冬。据导游说,纳木措更多的时候展现出娇娆、温柔、恬静和浮想联翩的神秘。约10几分钟之后,雹子停了,雨也不下了,四五条流浪狗又返回来蹲在饭店门口,两只眼睛瞪得大大的,伸出长长的红舌头,等候游客施舍残羹剩饭。那狗狗的眼神让人同情,于是我把自己手中的那份牛肉丢给它,大连女孩又丢给狗狗一根牛骨头,嘿!立刻招来众多狗狗的疯抢。

  早饭罢,我一个人跑到纳木措湖边,看蓝蓝的湖水,看岸边的白塔,看转湖的藏民,看温顺的白牦牛,看天上的那一缕霞光,看远方那隐隐约约的雪山。上午10点钟,开动返程的汽车,如箭一样飞向拉萨。沿途的山脉,被皑皑白雪覆盖,银光闪烁,唯有纳木措才有这道难见的风景。一个小时路程之后,漫天飞舞雪花,气温顿时由零上降至零下,很冷呀,浑身发抖,司机赶紧打开空调。中午时分,我们在羊八井小镇吃一顿便宜的饭菜之后,继续前行,来到著名的羊八井温泉,另一辆车的伙伴集体泡温泉,而我们三女一边参观温泉宾馆设施,一边等候他们一路同行(两车司机是朋友)。

  哎!两辆车在夜幕之中,一路平安抵达我们的住处——格桑花香宾馆。这家宾馆据说开业不久,一派藏式装修风格,环境优雅,楼房高四层,顶部建有一个露天阳台,大面积的阳台上栽植很多花花草草,当晚风袭来时,就会飘出淡淡花香。除此之外,阳台还有多种功能,如观赏拉萨夜景;喝啤酒纳凉;洗衣晾晒;厨房烹饪饭菜;躺靠竹椅数数星星。

  十、再逛八角街

   主要功课有2项,一是买布达拉宫预售门票;二是再逛八角街。上午10点钟,我们一行四人,从宾馆向布达拉宫售票窗口走去。一路看见手摇转经轮,步履稳健,口念六字真言,身穿藏服的男女藏民,先后走向布达拉宫,进行“外圈”—— 林廓,也就是沿着“外圈”转经路线转经,我们直观感觉就是藏民每天都在不停地走,走,走,其实就是不停地转,转,转,转,转出后代的幸福,转出未来的希望,转出吉祥如意,转出一生功德。从那些转经人脸上的微笑,说明他们心中有佛,而博大精深的藏传佛教,影响着雪域高原一代又一代藏民的心灵。

  当我们走到布达拉宫后身售票窗口时,已有很多人排队(提示,买预售票100元,需要出示本人的身份证,不准代买),大约20分钟,就拿到预售票,然后分别乘坐当地藏族小伙子脚蹬的人力车,花5元钱车费就把我们送到目的地——八角街。再逛八角街,从中细细品味西藏文化,藏民生活。网友孤独小猫在博文中提出,“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人民的生活状况,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到广场去。”我认为在理,并由此引发客观的理解,即要了解全民信教的藏族历史,宗教信仰,就要游历一方水土养育藏民的西藏;要了解藏民的生活状况,风俗习惯,就直接去大昭寺广场,那里可以观察人头攒动的人群,转经的信徒,也可以与当地平民交谈,了解风土人情。好!就去大昭寺广场,再逛八角街,这也是我在拉萨的最爱。纵横交错的八廓街与大昭寺广场连为一体,我与转经信徒的队伍同行,顺着“中圈”,即“八廓”转经线路开始转经,而藏民信徒都是手摇转经轮,口念六字真言,俺、嘛、呢、叭、咪、哄(含义,哎!莲花座上的圣佛,如果连续念下去,就会有美好的未来),这是我与藏民信徒转经的不同之处。

  走在八角街上转经的我,兴高采烈,心无杂念,笑容满面,不停地转呀,转呀,转呀。突然,遇见一位年岁七旬已过,身披金黄色僧服的高僧,也走在“八廓”转经的路上。这时,我主动上前布施10元钱(兜里仅有的钱),高僧伸手接受并停住脚步,又抓住我的右手,拿出一个小瓶子(类似鼻烟壶),往我手心里倒几滴如咖啡状的粘稠东西,比划着让我喝进嘴里,我照做了,其他藏民信徒也争先恐后伸手向他讨要,一旦获得就立即喝下,或者往头发上抹几下,虽然我不懂其中的含义,但肯定是祈福的好事。对此,我赶忙举起数码咔嚓抓拍一张高僧的身影。

   我继续跟着藏民的足迹,走“八廓”转经线路,看见八角街上的商铺一家挨一家,商品应有尽有,尤其宗教用品,如酥油、木碗、转经轮、哈达、五彩经幡等,可不像茶马古道时代,物资匮乏,奴隶受欺压,连盐巴都是奢侈品,只有奴隶主、头人才能吃到。嘿,没有机会走茶马古道,就买5颗马脖子戴的响铃作纪念也不错,叮当,叮当,叮当,清脆好听。

  这一天,我从11点钟一直逛到夜晚10点,才恋恋不舍地走回宾馆,不仅没有感觉累,而且脚步轻盈,满怀快乐。呵呵,坐在宾馆的大床上,把买来的纪念品晒给伙伴观赏,如手镯、牦牛角木梳、藏香、红花、马铃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西藏藤镯。

  西藏藤镯,均产自山南大巴西日神山脚下,戴在手腕上便能缓解全身关节疼痛,又因产自神山脚下,佩戴十分吉祥。西藏藤镯有两节和三节之分,所谓“节”,即藤镯上每隔10厘米左右的藤木疙瘩,据说三节藤镯为最好。西藏藤镯是有灵性的,看上去干枯、粗糙,多为采集后简单定型、打磨出售,并未进行精细加工,恰似“清水出芙蓉”。 藤镯佩戴大约一个星期,藤条与肌肤摩擦,就会变得光滑、平顺、美丽、精致。藤镯的价格从5元至两三百元不等,全靠镯子粗细和品相而定。据说,藤镯是从地下挖出来的,地下部分节短,适合做手镯,地上部分的藤节长,可以做成脖圈,而脖圈很难买到。有心计的顾客会买好几个藤镯,同时戴在手腕上。看来大家不仅相信它有治病的功效,更因口口相传,平安吉祥已经成为西藏藤镯的象征,喜欢它的人越来越多。

  自从我在八角街一家商铺买了5只藤镯(每只40元)戴在手腕上至今,还从来未拿下过,无论是平时干家务活,必要的应酬,还是洗澡,或者看稿件等。对此,单位的同事说我是潮人,邻居说我真时尚,陌生人问我戴的是什么呀?亲朋好友就会用手摸一摸,说这有什么功效呀?大部分人不了解西藏山南盛产的藤镯属性,总是在问,而我总是不厌其烦地解释,虽然说藤镯治疗关节炎,可我更看重藤镯的纪念价值与吉祥。

  十一、参观布达拉宫

  拉萨的天气,有一个令背包客喜欢的气象学上特点,那就是晚上下雨白天晴,而且日光充足。因此,拉萨的空气极为清新,整座城市犹如洗过一样干净。我们8点起床,天还有点灰蒙蒙的暗,这儿的太阳初升要比辽宁晚两个小时。上午10点半,我们一行四人一路步行前往目的地,拉萨最高建筑群,藏传佛教的根源,信徒心中的圣地——布达拉宫。

   2010年9月10日11点钟,我们随着众多参观游客,通过两次安检(饮品、打火机等不能带入),才走进第一道大门,其后就是不停地往高处走,走,走,走得有点吃力,偶尔也需要原地站一会,歇歇脚,深呼吸,远眺一眼红山脚下的拉萨轮廓,顺便抓拍几张布达拉宫的照片。

   布达拉宫(布达拉,原指观音菩萨所居之地),从建筑价值与功能上看,分为白宫、红宫两部分。(1)白宫,是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政务活动的地方,实有7层。(2)红宫,是历代喇嘛的灵塔和各类佛殿区域,外表13层,实有9层,其余4层为装饰用的假窗。据查,布达拉宫有1000个房间,而允许我们参观的房间仅有10几间,时间约3个小时左右,令我记忆深刻有如下几处景观,愿意与读者分享。

  其一,五世达赖喇嘛灵塔。在红宫内建有8座灵塔,从五世达赖开始,每世达赖圆寂之后,都在这里修建一座灵塔,其中以五世达赖灵塔最为豪华,仅灵塔所镶嵌的珊瑚、琥珀、绿松石、珍珠等珠宝有18677颗,灵塔全身包金,用掉的黄金高达3721公斤,整个灵塔价值连城,绝无仅有,世界之最。

  其二,法王洞。法王洞是布达拉宫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因而有明显的吐蕃时代风格。洞内陈列五尊彩塑造像,依次排列为,松赞干布、唐朝文成公主、尼泊尔赤尊公主(松赞干布的两位妻子)、禄东赞(汉藏联姻之臣)、吞弥桑布扎(藏文缔造者)。据说,法王洞是为纪念早年松赞干布在此修行而建,洞内由于长年累月燃烧酥油灯、藏香,所以熏得四壁黑乎乎。

  其三,布达拉宫的白玛草墙。布达拉宫的建筑材料主要是石头和木材,还有两种西藏独有的材料,一种叫“阿嘎”的硬土尤为重要,其实就是一种风化石。在这里我主要说说另一种叫“白玛草”的材料,它是一种高级的墙体建筑材料。白玛草本身是一种植物,秋天割下来晒干,再用牛皮绳扎成小捆,堆靠墙体外侧,层层夯实,再染上颜色,无论布达拉宫的女儿墙,还是其他寺庙的墙体,都有一层如同用毛绒织就的赭红色东西,这就是白玛草墙。既防腐、防虫、防风、防晒,还能减轻墙体的分量,普通老百姓是用不起这种白玛草做建筑材料。

    十二、参观西藏博物馆

  2010年9月11日,上午10点,我花2元钱乘坐城市小客车,30分钟抵达西藏博物馆。

   西藏博物馆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南角,是西藏第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博物馆。1994年7月列入西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大庆援藏62项工程之一,于199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和西藏民主改革40周年之际落成开馆。西藏博物馆占地面积5395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3508平方米,展厅面积10451平方米,宏伟壮丽。馆区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序言厅、主展馆和文物库房,整体布局结构严谨。西藏博物馆具有鲜明的藏族建筑艺术特点,同时又深刻体现了现代建筑的实用特点。

   当我进入博物馆内,感受最深的是馆内藏品丰富,布局合理,环境优雅,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西藏高原的史前文化,并陈列部分西藏先民使用过的铜质生产工具,新石器时期的石斧、陶罐、石针等收藏品。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西藏高原的社会制度变迁,陈列很多实物、文字等佐证材料,如清朝皇帝圣旨,已故毛泽东主席的真迹,中央政府的批文等。第三部分,主要介绍西藏文化艺术,陈列很多的展品,如西藏独有的艺术品,唐卡、戏剧服饰、锅庄舞的面具、乐器等。第四部分,主要介绍西藏民俗文化,青藏高原横空出世,其独特的风俗习惯渊于所处的自然环境,并陈列一些藏民的生活用品,如牦牛帐篷、炊具、器物、锅炉、碉房等。最后,我观看了多媒体演播的有关西藏文化影视,如著名寺庙的分布,雪域高原的自然风光,藏民的生活习性等,使我进一步了解西藏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历史概况,宗教文化等。大约参观3个小时,我走出西藏博物馆大门,灿烂的阳光普照大地,赶紧站在门前留个影,记录自己曾经来过这里。

  十三、游览罗布林卡

   我走过一条车水马龙的柏油路(西藏博物馆对面不远处),来到拉萨市著名的罗布林卡公园,买好门票才能入园。

  罗布林卡,藏语指宝贝公园,位于拉萨市西郊,以前是达赖喇嘛的夏宫,现在作为对外开放的园林供群众休闲观光。进入园林大门,让我耳目一新,大面积的灌木林郁郁葱葱,道路两侧摆放多盆妖艳的花卉,而达赖的夏宫建筑群,就点缀这万绿丛中。历代达赖均在每年的藏历3月18日,从布达拉宫移居这儿处理政教事务,到9月~10月之际再返回布达拉宫。

  我沿着罗布林卡的石板小路,直接走向金色印章参观。据说金色印章(1922年)是由一位名叫金色坎布的富人,专为13世达赖修建的宫殿。我想这座宫殿在当时,肯定是无以伦比的壮观与辉煌。随后,我跟随其他游客,游览了罗布林卡最美的地方——湖心宫。湖心宫周围有碧波荡漾的湖水,岸边生长一些枝繁叶茂的树木、花草。这时,突然飞来一只大鸟,落在围栏横杆上,吱吱鸣叫,呵呵,这为我的观光增添了一丝情趣。我顺着湖心宫的林荫小道,走到13世达赖起居和处理政务的核心建筑——夏宫,也是他逃亡印度的出发地。夏宫内部的藏式装修均属一流,看起来是那么豪华,一个小房间挨着一个小房间,房间的功能大多与礼佛有关,而现在夏宫的维护都由喇嘛掌管。夏宫门前建有一个硕大的喷水池,水如泉涌,喷水池周边摆放多盆艳丽娇嫩的鲜花,游客都爱在这儿拍照,无论是老外,还是背包客。

  游览罗布林卡大花园之余,想一想,我最喜欢夏宫建筑群的院墙。在敦实而又实用的院墙上,涂抹一层厚厚的黄色颜料,又干净,又好看、又庄重、又肃穆,咔嚓拍一张,留给自己以后的日子看。还喜欢罗布林卡石板铺就的小道,遥想当年,这条笔直、幽深的林荫小道,演绎出多少动人的传奇故事,也流淌着奴隶们的辛酸血泪。如今,也留下我的足迹,踩出一串串心灵编织的文字,记录我游览罗布林卡的美好时刻。

  十四、走进色拉寺

  其他伙伴不爱逛寺庙,而我非常喜欢,几经打听才找到去色拉寺的线路,花2元钱乘坐市内小客车,前往著名的色拉寺,主题只有一个,观看喇嘛如何辩经,这一天是2010年9月12日。

  大约一个小时的车程,色拉寺站到了,我下车之后,随着一伙藏民往色拉乌孜山坡走去,大约10分钟左右,就走到色拉寺建筑群的大门口,被一名门卫挡住去路,告知我必须买门票(50元)才能进入,而当地人却免票。在西藏行之前,我已经略微了解一点有关色拉寺的概况。

  位于拉萨北郊色拉乌孜山下的色拉寺,在黄教中的地位很突出,其寺庙规模比哲蚌寺略小,其建筑风格与哲蚌寺区别不大,属于典型的黄教寺庙。据了解,色拉寺主要建筑有措钦大殿、麦巴扎仓、结巴扎仓、阿巴扎仓及32个康村。

   当我左转右拐,跟随几位藏民走进一个不大的扎仓朝拜,15分钟之后走出来,又进另一个扎仓,在这个扎仓,我把大昭寺喇嘛给我挂的那条金黄色哈达献给这家扎仓,扎仓的僧人接过哈达一个劲地口念真经(平安经文),以示诚意。我在色拉寺建筑群中拐来走去,发现一个大经堂院子内已有几百号藏民排队,长长的队伍中有老人、孩子、妇女、壮汉,我也紧随其后,成为排队中的一员,前后左右扭头一看,游客也好,汉族也罢,只有我是圈外的人。为什么要在这儿排队呢?反正是祈福的好事,那就从众吧。大约站队40分钟,沿着曲里拐弯的廊道,进入黑咕隆咚的经堂,经堂里供奉多尊慈眉善目的佛像,佛像前的酥油灯一闪一闪放光芒。突然听见喇嘛对排队的信徒大声呼喊,“快点往前走!快点往前走!不要停留”。我的前胸贴紧一女藏民的后背,我的后背紧靠一女藏民的前胸,幸好我的前后都是女人,就这样几乎是被后面的力量推着往前移动。当我被推到一尊大佛像前(金刚像),自己的额头顶一下(看其他藏民这样做),准确的说应该是碰一下类似小圆坑地方,然后就被喇嘛有力的双手给拉出来(喇嘛帮着朝拜者用额头触碰金刚像),一项隆重、神秘的礼佛仪式就此结束,为什么好几百号藏民排队的原因找到了,其实就为了祈求吉祥如意。

  我糊里巴涂地从众礼佛,尽管没有闹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但我喜欢这类礼佛活动,也热爱藏传佛教,凡是与藏传佛教沾边的一切项目,我都感兴趣,如寺庙、藏服、碉楼、朝拜、转经等。完成了这项重要、神秘的礼佛活动,心情格外轻松,赶紧向一名工作人员打听有关辩经事宜,他说今天(星期日)寺庙的喇嘛休息,呀!为不能目睹这一宏大、壮观的辩经场面而深感遗憾,等下次再来色拉寺弥补这个遗憾吧。走在蓝天白云之下,色拉寺街巷的幽深小道上,藏民信徒之中的我,满怀净化和善、乐观追求,开始准备下一次行程的游历。

    十五、拉萨印象

  我从2010年9月1日踏上拉萨的神奇土地,至2010年9月13日离开的日子里,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有几个方面,可与朋友共同分享与探讨

  (一)磕长头的礼节

  磕头是西藏常见的礼节,一般是礼拜佛像、佛塔、活佛时磕头,也对长者磕头。藏传佛教的信徒磕头,可分为磕长头、磕短头、磕响头三种。磕长头的形式有三种,即行进中磕长头;原地磕长头;围绕寺庙磕长头。磕长头是藏传佛教地区的信徒一种拜佛仪式,也是为实现信仰、祈福、避灾的祈祷方式。他们两手合掌,高高举过头顶,然后触额、触口、触胸作揖,接下来双臂前伸匍匐在地,手心平放在地,这样的动作不断地重复。

  我们看见信徒在大昭寺、小昭寺、布达拉宫门前磕长头,应该属于原地磕长头,尤其大昭寺磕长头的信徒为最多。看他们如此虔诚的宗教信仰,坚持敬拜的信念,有时作为旁观者的我们真是不能完全的理解。有资料记载,西藏牧民在磕长头之前,变卖家里所有的财产,只推着一个平板车,带上简单的生活必需品,一家老小,从遥远的四川、青海、西藏等地,一路行进中磕长头到布达拉宫朝拜,有的藏民磕了3年才到这里,他们绝不会用偷懒的办法来减轻劳累,有时候叩拜者的手掌和膝盖往往会磨出鲜血,令人感动不已。

   而今,我在拉萨或其他地方看见磕长头的现象,似乎少了许多,很多牧区年轻人,也像内地农民工一样外出打工,尽管没有读很多书,文化水平也低,普通话较差,可还是放弃了传统的牧民生活,也想摆脱信仰的束缚。伴随科技的进步,铁路的开通,经济因素的融入,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传统面临挑战,藏民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宗教信仰或多或少发生了一些松动,尤其当地年轻人,逐步淡化了行进中磕长头的意念,而现实磕长头的人基本是40多岁以上的一家之主。所以,磕长头的现象不如从前那么普遍,偶尔也能看见,多半在大昭寺、小昭寺门口原地磕长头。

  (二)独有的五彩经幡

   快到鲁朗的公路右侧,我们看见好多玛尼堆,这玛尼堆会激起行人的无限遐想。玛尼堆就是藏民用小石块垒起来的石头堆,把六字真言刻在石头上,叫玛尼石。我们所见到的大多数玛尼堆的石头上,一般没有什么符号,而较大的玛尼堆里有一些巨石上才刻有六字真言。

  经幡,我们进藏之后,不论走到哪地儿,如河流、高山、峡谷、山巅、路口、湖边等,都飘扬着五彩经幡,也就是风马旗。经幡是一种印有黑字书写的经文或者咒语真言,并裁成长方形的丝织物,由白、黄、红、蓝、绿五种颜色的方布串联而成,用来象征地、水、火、风、空五大要素。挂经幡的习俗由来已久,和转经一样,都是藏民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来西藏的游客,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见高高飘扬的五彩经幡。

   (三)寺庙文化

   游西藏主要是看寺庙,享受藏传佛教的灵性与清净,以善良之心对待人生,用美好未来的视角观看世界。然而,我在西藏的日子,多么想每天都能认真探寻和观赏那一座座迷人的寺庙,可是钱币的花费所剩无几,要不然还能再住几天,继续欣赏寺庙文化所带来的艺术魅力,净化来世灵魂到永远。白居寺、夏鲁寺、桑耶寺、扎什伦布寺、萨迦寺等著名的寺庙,我都没有机会参观拜访,十分遗憾,也许这份遗憾一直陪伴我到下次远足为止。

   有寺庙,就会有喇嘛,寺庙带来灵气,喇嘛转出人脉。在西藏各地,尤其拉萨留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数量众多的寺庙,藏传佛教已深入人心,一个全民信教的藏族,与寺庙息息相关,与延续的香火无言对接,西藏是寺庙的博物馆,而寺庙博物馆就在位于山南地区的扎囊县桑耶镇境内,雅鲁藏布江北岸的哈布山下,那里建有西藏第一座寺庙——桑耶寺。它始建于公元8世纪吐蕃王朝时期,由唐朝金城公主之子,第五代赞普,赤松德赞主持建造。寺内建筑按佛教的宇宙观进行布局,中心佛殿兼具藏族、汉族、印度三种风格。可惜呀,我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只能擦肩而过。据说,该寺庙建筑初期中,还发生很多传奇故事。

  拉萨有很多著名的寺庙,如拉萨市哲蚌寺、色拉寺、大昭寺、小昭寺、布达拉宫;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萨迦寺;拉萨以东的达孜县境内的甘丹寺;江孜平原的白居寺、夏鲁寺等。目前,西藏共有寺庙1400多座。这些色彩鲜明的寺庙建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代表王权的宫殿和代表佛教的灵塔合建一体。与此同时,每一座寺庙都建有转经筒,“平安一生,幸福永远”。转经筒又称“嘛呢”经筒,与六字真言有关,持颂六字真言越多,越表示对佛的虔诚,可以解脱轮回之苦。藏民把经文放在转经筒里,每转动一次就相当于念颂经文一次,等于反复念诵成百上千倍的“六字大明咒”。

  有多座寺庙,就有众多僧侣,因而在拉萨街巷,或者西藏其他地方,都能遇见外出转经的喇嘛,他们三五成群,也许独自一人化缘游走。我在西藏所见身披紫红色僧衣的喇嘛,他们体魄壮实,身材高大,一脸健康,眼角挂着善意的微笑,给西藏文化抹上浓重的一笔,也让路上的行人感到温暖,心里踏实。当然,现在所见到的喇嘛或者阿卡,与当年的僧人有些微妙的变化,如我在路上遇见的喇嘛,他们也戴手表、听音乐、打电话、上网络、穿旅游鞋、画唐卡等,不再像从前光着脚板走路化缘、转经祈福,而永远不变的是口念真经,礼佛朝拜。在西藏,有些像寺庙一样的建筑,也叫拉康,拉康在汉语里的意思是宫殿,因而西藏大部分寺庙与宫殿往往合建一处。

  (四)理解布施

   说到佛教文化,在拉萨使我深有感触的现象,就是“布施”,而布施在西藏地区比较普遍,这对于我以及很多游客来说,心里不是很舒服。有关布施的现象,这还要从学佛的步骤说起,如布施、打坐、念经、修行。布施,是学佛的第一步,即无私的给予。我按照当地人的指点,在寺庙、街巷、路口等处,跟藏民或者喇嘛用一张整钱兑换成很多零钱。

    十六、返京

  2010年9月13日,早6点钟起床,窗外一片漆黑,就在橘红色灯光下收拾好行囊,然后出门打车,直奔拉萨火车站广场。空阔的广场已经有好多旅客排队,我们也顺其自然站在队伍的最后。我和北京的小付一同离开拉萨返京,而另外一位北京的美女要晚一天走,因为她临时改变走川藏线的计划,没有买到与我们同行的火车票。

  西藏建筑的元素,反映在拉萨候车室的各个角落,就连吃饭的餐厅都那么艺术,这也让我想起那首假借仓央嘉措而流行的情诗,并以此向拉萨告别。

       

那一天

    那一天

    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修来世,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