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详细信息—>浅谈创作满族少儿舞蹈的传承与创新
浅谈创作满族少儿舞蹈的传承与创新
阅读数:0发布时间:2019年11月13日


 

 

 

    辽宁省抚顺市地处在辽宁东部山区,所辖新宾,清原,抚顺三县,自古以来各个民族杂居在这里。这里是满清的发祥地,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功立业的古战场肥沃的黑土地养育了勤劳奋斗的东北人民。东北人民勤劳勇敢,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加之,晚晴时期的人口大迁移,也为东北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许多民俗民风虽与汉族文化有所融汇,但是遍布在民间的满族文化资源仍然是十分丰富的。

    在工作期间我有幸访问了大批的满族文化工作者和满族民间老艺人,在学习过程中,满族人民那种豪放乐观,矫健质朴英勇向上的精神深深感动吸引着我,使我对满族舞蹈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多年的实践与学习我发现满族少儿的舞蹈形式单一,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反映出满族儿童的性格特点,出于一种责任感和继承发扬满族艺术的事业心,所以萌发了创作比较纯正的反映满族儿童舞蹈的想法。既保留着满族地秧歌的浓郁特色,又突显出满族儿童天真活泼,善良顽强的民族精神!

    一、《响铃叮当》音乐的创作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创作初期我走访了抚顺的各个广场秧歌现场,走访中我发现贯穿与抚顺地区秧歌的主要音乐就是我们常说的“老三点”(即凤凰三点头)其基本节奏都是‖:冬冬  冬冬  冬:‖。从这一点上可以发现满族的音乐受萨满文化的影响很深,它是借鉴于满族民间祭祀“跳神”中的鼓点。怎样才能使音乐被孩子们喜欢,我就尝试用口弦(满族传统的莫克尼琴)模仿“布古鸟”的声音,在一片绿草地上,满族的小格格们在嬉戏玩耍过后累的睡着了,各种熟睡的场面天真自然,大人们不忍心打扰她们的美梦,是“布谷鸟”的叫声把她们唤醒,使孩子们投入到另一轮的游戏欢乐当中。整个音乐轻快,诙谐,一首满族童谣“跑马城,马城开,打发妞妞送马来,要哪个要红缨,红缨不在家要你青格萨”把舞蹈推向高潮!全曲在一片孩子们的笑声中和铃当声中欢快的结束!

    二、《响铃叮当》的舞蹈创作

    满族儿女能歌善舞,满语“玛克西木”就是舞蹈的意思。满族的文化里比较多见的是“萨满文化”所以我引用了祭祀用的“神铃”为道具(这里引用为响铃)每一个小演员手持响铃,通过打击摆动,发出悦耳的铃声,贯穿与整个舞蹈,烘托出主题“铃儿响叮当”。学生们兴趣浓厚,表演投入。满族的舞蹈有三大特点1崇尚骑马武功征战的民族精神2注重礼仪的古老民风3纯朴自然的山野之美。根据这三大特点我在舞蹈编排的过程中即运用了骑马打仗的舞蹈语汇,又与满族宫廷的“格格步”“磕步”“打千礼”相结合。一动一静,一快一慢,一火爆热烈一优美舒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满族的腰部动作极为灵活转动幅度较大,有“大摆腰”“小摆腰”之分。满族多信奉萨满教,经常跳神祭祀天地祖先,请神驱鬼,祈福祛灾。跳神时萨满“以铃系臀后,摇之作声,而手持抓鼓,且击且摇……”这就是说腰部灵活源于善摆腰铃的动作紧密关连。所以在舞蹈编排的过程中以学生腰部灵活摆动为元素突显满族的风格特点!在表演过程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自然真实的感情流露,让孩子们忘记了是在表演,而是在嬉戏娱乐玩耍。最后舞蹈在一片笑声中和响铃声中结束。使人看后心情愉悦。并在辽宁省文化厅首届“丑小鸭”杯和辽宁省舞蹈家协会“小舞蹈家”杯,辽宁省第“十五届群星奖”比赛中均获得金奖的好成绩!

    抚顺是满族兴起的摇篮,有着丰富的满族文化宝藏,正待弘扬光大。现如今,满族民间少儿舞蹈既保持着民族传统原有的特色,又揉入了当代舞蹈的风味,同时也反映出了广大少年儿童对满族舞蹈的喜爱和学习的愿望,也不满足于陈旧而古板的传统样式和风格。所以如何推陈出新,妥善的解决好继承与发展,使满族舞蹈更富有生命力,更好的保护传承下来,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随着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必然成为艺术工作者的时代任务和时代担当。对于满族儿童舞蹈的探索我们知识刚刚起步,也仅仅只是开始。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雄厚的民间人才资源,我们就是要深入民间,深入群众去发掘对新时代有正能量的文化资源。新时代,不仅是物质的新时代,更是文化的新时代。让我辈艺术工作者去探索如何把满族少儿舞蹈这个民族瑰宝发扬发展,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不可推卸的责任,我深感责任重大,我诚挚的愿望继续向着知识的海洋里学习,探索,思考,创作!

 

参考文献:   

[1]从文化视角浅析满族舞蹈的特点和传承[J].林瑶,祖鹏剑.现代交际.2018(10)

[2]谈满族舞蹈特色教育[J].关冠.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06)

[3]试探满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公共策略[J].赵瑛琪.音乐时空.2015(16)

[4]试论满族舞蹈的传承和保护[J].孙艺嘉.大众文艺.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