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详细信息—>暗喻,当代艺术的一种解读方式
暗喻,当代艺术的一种解读方式
阅读数:0发布时间:2020年03月20日

暗喻,当代艺术的一种解读方式

——王兴伟作品研究于当今书坛的意义

 

王  儁

 

在当代艺术作品中,许多作品让观众很难看懂,人们习惯于看视觉经验里存在的图像,对于艺术家通过意识整理后的图像说不出所以然来,时间一长,也懒得理会了。

    暗喻是隐喻的另一种说法,在西方的诗歌和绘画中经常使用。对西方话语的解读方式可能是误读的关键,比如,你听人家说“我就是那只蜘蛛”这句话的时候,会随声附和,而不理解其中的含义。完整意思里是说,蜘蛛花言巧语的把苍蝇骗进网里,然后将它吃掉,我是那只蜘蛛,这个典故在西方就像我们的“狼来了”的故事一样人人皆知,这就是一个比喻。

    在西方艺术史中许多物象语言是带有象征意义的,比如一只“羊”在画中出现,有时不单单是指羊的本身,而是指在基督道路上迷失的人;既”迷途的羔羊”。耶稣也常将自己比喻成牧羊人;这是一种暗喻。如果不了解这个来自圣经中的典故的话,对艺术品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一个牧羊人扛着一只羊下山,并不是为了吃涮羊肉,而是让一位迷失了的人从新皈依了基督。西方大量的神话传说和诗歌等文学作品中积累了广泛丰富的形象典故,在西方的受众中产生极大的影响,对准确传递作品的内涵和深度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当代艺术家出于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考虑,大量的接触和使用西方的文化符号,努力寻找与西方的沟通契合点,以达到与西方艺术平等对话的权力。他们以能平等的参与西方展览为荣,与此同时使得部分中国的当代艺术脱离了广泛的中国受众基础,成为曲高和寡晦涩难懂的奢侈品。

    中西方的神话传说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可能会导致对物象语言理解的情况不一样。比如对“蝙蝠”的认识,西方人认为蝙蝠是厌恶丑陋和可怕的不详之物,而地处在东方的中国人却因为蝙蝠与“福”谐音而视为吉祥动物,如《五福同祥》会画五个红色的蝙蝠。如果在艺术品中出现蝙蝠的形象,东西方人对形象语义的理解可能正好相反。当然,中国的当代艺术毕竟属于中国,为此当代艺术家也做了很多努力,尽量避开使用象”蝙蝠“这样意义相反的形象,转而使用更生活化的形象语言。

    王兴伟油画作品《无题,企鹅》中展现的是几个企鹅将一位躺在地上的男人围在中间,在看什么。许多观众感觉这张画很幽默,或者还有的观众认为这是一个环保题材,是人类和动物成为朋友等等。这涉及一个常识,如果你不知道企鹅在形象上是不分雌雄的这个常识(科学家只能通过企鹅鸣叫声的长短来分辨企鹅的雌雄),你很难知道画家在表达的内容。企鹅在看男人的生殖器官。艺术家通过企鹅对男人生殖系统的好奇,暗喻对男人性别的怀疑,提出“男人还是否是真正的男人吗?”的命题。

   当代的叙事与古典叙事最大的不同就是不依赖于情节,而依赖于暗喻。暗喻从语言学到心理学再到符号学的阐述是不一样的,比如“列宁”这个词或形象,不单单指列宁本人,它已经是一个概念;一个象征。不同政治信仰的人对这个词代表的意义理解的会不一样。古典的叙事方法是要讲故事,即表达列宁在做什么,当代叙事只要有列宁这个形象就够了,更像是广告语言,含义就已经暗示的清楚。这就是当代叙事与古典叙事的不同。德国的著名艺术家博伊斯广泛使用的毛毡和动物脂肪的形象就是如此。在《圣经》中,毛毡和动物脂肪也有其宗教含义。博伊斯在二战的一次空战中飞机坠落,被人救起,当时是冬季,他受烧伤的身体被涂抹上动物脂肪,外面裹着毛毡。由于这次经历,他在许多展览展出的装置作品中多次的使用毛毡和脂肪这个物象。虽然毛毡和动物脂肪是个人化的,暗喻着生命的救赎,仅仅和博伊斯的个人经历有关,也是带有暗喻或象征性更有原创性的物象,但与“列宁”公共形象比起来就显得无力的多。从博伊斯的例子可以看出,在装置艺术中使用暗喻的表现手法更为突出。

   王兴伟作品《黄油-漆黑的夜》非常有意思,他描绘的情节很简单,一个男人在夜里刚刚度过一条河上岸,他双手举着自行车(这是个70年代的故事),这时河对面有一位女士向他招手,示意要请求帮助过河。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场景,但是发生在夜间就不一样了,我们甚至有希望发生性故事的暗示,尤其艺术家采用了夜视镜头的效果作为表现手法。他要告诉我们什么?谁在用夜视镜偷窥?那个女人是谁?

    在这张画里,这些都是不能不回答的问题,两位孤男寡女在深夜的邂逅将会发生什么故事?在这个看似传统的叙事画面中增加了无形的紧张感,谁都知道,那个年代还没有夜视镜。偷窥者不是别人,而是我们——带有某种观念的我们,或者是那个时代。这是一个“我们”的视角,这才是意义所在。即:一个普通的男女的邂逅现场,被怀有一种审视罪恶感的“我们”警惕着;怀疑着,审视着。夜视镜成为了一个比喻。而“人人有罪”就是在“怀疑一切”那个时代得出的结论。

    当代艺术的解读方式有许多种,比如图式、风格等等,用“暗喻”的方法解读是不多见的。暗喻是西方的叙事习惯,是西方诗歌的写作方式,和绘画阐释哲学意义的重要方法。它是找出隐藏在画面背后那条线的一个出路。 

   王兴伟的另一幅作品《无题,护士抱树》画的是一个女护士在金秋的季节,在白桦树前。这幅作品许多人不喜欢,因为画家把女性画的很丑,从服装上有点像70年代的警察的服装,在这个画面中画家向我们展示了几个方面的内容:1,动人的金秋季节;2、警惕目光的女人;3、提出的问题是:是什么将一个本应快乐或富于形式美感的女性生活被严酷的警惕性摧残了。这是一个人性化的提问,也是对“阶级斗争”那个年代的否定。

    王兴伟的另一幅作品《无题,郊游》画的是一个带着红领巾少年,在公园的树下的阴影中发现了一具女尸,这张画有点像意大利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尼的《放大》,远处有几个带红领巾的少年举着队旗和少女拾花的场面,这是一个童贞与犯罪冲突的主题,公园草丛代表着政治环境,尸体,代表着罪恶和隐藏的东西,将隐藏的东西摆在桌面,画面提出的是哲学问题,暗喻我们的生活将向何处去?(对于这个哲学问题不是本文探讨的关键),从这张画的效果来看这张艺术品已经跟审美没有多大关系,它只是提出了问题,作者在用艺术品的方式,提出哲学或社会学的问题从而引发人们对当代社会的思考和反思。这也是部分当代艺术品的一个特征。

    王兴伟的作品很多,不能全部的用暗喻的方法一一的解读,这里只是将“暗喻”作为一种解读方式对当代艺术加以初步探讨,抛砖引玉。

    现在,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需求进一步的增加。出于沟通的需要,了解西方的思想不仅仅考虑在技术和经济层面,对他国的文化的了解与消化已显得非常重要,我们除了要读懂人家的话语,还要读懂他们的文化隐喻,了解他们的潜台词,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王兴伟的《盲人》可能是艺术家说明其艺术道路的作品,导盲犬走一条唯一大家都走的下山的路,主人公走的是相反的方向,脚下是万丈深渊,这是一语双关的作品,其实这不是暗喻,是明喻。方向是王兴伟经常使用的方法,这是一次背离,对一种司空见惯的生活管理方式的不信任,或者对当代流行的艺术现状一个批判。艺术家惯于鸡蛋挑骨头式的对于他生存环境的某些现象进行发问,这也是当代艺术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研究当代艺术作品还有许多种方法。本文不是以点盖面,而是试图用层层剥离的方式从画的后面将作者的意图剥离出来,呈现出来。

    在西方文化的解读中,会碰上许多理解上的困难,有一些通俗读物是必读的,比如《圣经》、《希腊神话与传说》、《神曲》、《荷马史诗》等,了解西方关于“天,地,人”。西方的神,有两个系统,一个来自《圣经》,是上帝与耶稣的故事,一个是《希腊神话与传说》是宙斯和普罗米修斯,还有但丁的《神曲》关于地狱和天堂,不了解这些故事,一心啃哲学是没用的。另外,西方人有时说话会有潜台词,比如:“你让我紧张。”他的意思可能是,你进步的太快,如果这样下去,你会和我一样优秀。这样的潜台词无论是日常生活中,还是书本中经常出现,如果不注意会被当成一般的日常用语忽略过去。

    西方人有一个习惯,就是阅读,和我们背古文很相似,作家写完小说或诗歌,要本人阅读,不是一个人读,是大家读给大家。好像是一个程序,和听评书不一样,不光听故事,还要习惯书面语言,这和我们读书是不一样的。

    王兴伟是中国当代艺术史的重要画家,他擅长提出问题。对世界有自己的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显示才华。在中国当代的艺术环境里,不在绘画语言或形式上玩弄技法,不随波逐流而走向哲学认识的真正的艺术家没有几个,北方艺术家中他是个传奇。2013年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为他举办三个月的大型个展。

    在当代艺术中很多装置作品里都充满了暗喻,这里不一一列举,当然,艺术家王兴伟的许多作品是复杂的,多意的,不能简单的用一种方法分析,欣赏。但总的说来,当代艺术的文化背景更复杂,艰深。需要更多的文化知识储备,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