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详细信息—>文学名家进基层——公益大讲堂
文学名家进基层——公益大讲堂
阅读数:0发布时间:2020年12月14日

翠苹

11月27日,由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办、抚顺市文联承办的《文学名家进基层——公益大讲堂》活动在市文联大会议室举行。辽宁省作协副主席周建新,辽宁省作协创联部四级主任科员刘维,抚顺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二级巡视员张弘弢,抚顺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敖庆利,市作协主席周明及市作协骨干会员70余人参加了讲座。

《文学名家进基层——公益大讲堂》活动由辽宁省作协主办,旨在引导基层作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培养基层文学人才,提高基层文学人才的创作能力和活力,使广大基层文学爱好者能够与辽宁文学名家近距离接触、交流,提高文学欣赏和创作水平。

本次公益大讲堂由渤海大学林喦教授主讲。林喦教授是新闻传播学硕士生导师、艺术学博士后、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文学与新闻传媒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本次讲座林喦教授从文化自信的角度谈文学创作。他从汉字、家文化、中国人的天下观这三个维度为大家阐释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是文学创作的根脉这一观点。他认为汉字具有稳定性和表意性,中华民族的文明是用汉字书写的,对文学创作者来说,语言的表达十分重要;中国人自古便很看重家族传承,重视氏族宗亲,这样的家文化承载着中国的文明;中国古代没有国的概念,但是那些文人士大夫却能胸怀天下。这几个维度构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学特征,独具韵味。

林喦教授说,文化自信是创作的理论基础,现如今是中国文学创作最好的时期。林喦教授还挖掘了抚顺的城市特点引导我市文学创作者思考新的创作方向:一是可以书写东北的土地文化和猫冬文化,肥沃的黑土地和漫长的冬季是东北得天独厚的地域特征,形成了东北人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和爽朗大气的性格魅力;二是可以从东北地区民族杂糅的特点来写东北的民俗文化和多民族文化,东北少数民族较多,相互影响,有着与单一民族地区显著不同的风俗习惯;三是东北的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及90年代国企改革之后的各种社会现象,东北的城镇化建设全国领先,国企改革使东北产生了一大批的下岗工人,见微知著,他们的身上有着时代的印记;四是可以深入挖掘抚顺的工业建设和抚顺的煤炭文化,我们缺少工业文明的大历史著作,百年西露天有太多的历史文化可以挖掘,钢厂、铝厂等一批反映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的产物,他们由盛转衰的过程,就是书写抚顺工业文明大历史的现实土壤;五是可以书写东北的战争文化和以赫图阿拉老城为代表的满族文化,抚顺作为满族兴起之地,满族的历史著作是由外地人书写的,自家人写自家事,优秀的满族文学作品应由抚顺人自己书写。

林喦教授用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为我市作家的文学创作梳理出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向,引导他们用文字书写对这个城市的热爱,记录下城市的变迁和时代的进步。东北悠久绵长的历史有太多值得深挖的记忆点,抚顺作为满族兴起之地和煤炭之都有着太多可以讲述的故事,我们的文学创作者可以从历史的变迁中汲取创作的营养,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挖掘汲取创作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