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详细信息—>不晚桑榆诗向好 一行一字总关情
不晚桑榆诗向好 一行一字总关情
阅读数:0发布时间:2021年03月22日

——崔洪拥先生再出诗集有贺

李化锋

由于个人对文学的喜好,身边从来不乏喜欢创作古典诗词的文友,由于大家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境遇不同,这些诗友中创作出的作品数量不少,质量也参差不齐。能让人耳目一新的好作品更乏善可陈。有的当时读了也就读了,随后也大都忘记了。

与崔先生相识是个缘分,跟崔先生成为忘年交,是种幸运。

当我第一次捧起他的诗稿时,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扑面而来:清新、质朴、亲切、有爱,更难得的,是我从他的笔下看到了生活的旧貌,嗅到了自然的气息,找到了人间的真善,体验了生命的美好。

崔洪拥先生78岁,是石文镇一位地道的农民诗人。虽然他不晓格律,但诗中却蕴含着发于心底的跌宕起伏,深厚浓郁的乡土气息,同时也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力和对土地的无限眷恋之情。他的诗颇富灵性、温情质朴、耐人赏读,反复吟咏,教人乐不释卷。

他的诗有对生活的无限眷恋和深深热爱。

在《春日过大石村一农院》中,他这样写道:

宅前垂柳丝丝长,山边红桃更芬芳。

柴扉半掩期谁问,已闻瓮开老酒香。

偶过农家,在红桃绿柳的掩映下,柴扉半闭。这样的场景,人们很可能想起当下的农村人走院空的场面。但一句“已闻瓮开老酒香”是在告诉大家,这里还有人在坚守着这块祖辈耕耘并热爱的土地。院中的主人在离乡的大潮当中并没有远去,他或在山前、或在屋后、或在田间、或在林下,他们正在那里辛勤地劳作,一会儿就会带着醉人的笑声款款归来,因为那坛老酒才刚刚启封,香气还在院中弥漫着,他们还要享受这美好的生活,因为希望还在,明天还在,未来还在。

在《山中农家》一诗中,他又这样抒发感慨:

茸茸芳草春又发,门前溪水连天崖。

白发垅上乐农事,小童树下追柳花。

“白发垅上乐农事,小童树下追柳花”——这才是地道的田园诗。这首诗有着辛弃疾“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笔风,也有着杨万里“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童趣。一诗两挎,众风兼有。怎么样?能写出这样的句子来,确实不简单吧?终归一句话:只有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才会写出这样有温度的诗句来。

他的诗,反映了他在生活中极致的情趣与幽默。

关于情趣和幽默,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具备和掌控的。它需要以文化做底蕴,以智慧做链接,以较高人文素养做调和剂。这样的人在实际的生活中的确不可多得,尤其还把这种情趣和幽默能以高雅的方式嵌入到诗词联句上。不信咱们就一起看看:

《戏写后园鸡》

桃红柳绿蜂嘤嘤,春扰树下草虫声。

坡上美味任饕餮,胜随主人去踏青。

这是一只多么呆萌、贪吃却可爱至极的溜达鸡呀!春天来临,花红柳秀,这也正是百虫欢闹的时候,同时也正是贪吃的小鸡们饕餮美食的时候。主人踏青,随他去吧,这里有好吃好喝的,我才不跟他们闲逛呢!这简直就是一幅活生生的童话世界呀!温馨、可乐、幽默,让人忍俊不禁,拍案叫绝。

关于写鸡的,还有一首,读后也让我回味良久:

《乡趣·小鸡觅食晚归》

雨过山色日日新,溪边虫草正宜人。

为省黍粒归来晚,主人何事不开门?

此诗语言浅显易懂,不用多说,但意境却一点也不浅。寥寥数笔,就让一个冤得要死的小鸡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主人,我是为了给你省点粮食才出去觅食晚归的,我哪做错了吗?你为什么把我关在门外不开门呢?

这首诗,我一气读了好几遍,百读不厌,每读有新,且边读边笑。一笑的是,这只小鸡的无辜受虐、真趣可爱,再笑的是,作者当时是怎么想的呢?这年近八旬的崔老先生,竟也有这如此可爱且不老的童心!

他的诗,有着对理性的探究与人生思索。

崔先生不但热爱生活,充满情趣,同时也对生活有着极深层次的思索。

《暑日树下观棋》

纸上江山也运筹,千古鏖战从未休。

莫笑农夫兵权小,一样杀伐蔑王侯。

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游戏场景,竟让他写出了这样一首极富哲理、含义深邃的诗。纸上江山,无非是一盘棋局而已。就这样一个小小的棋局,从古至今演绎了多少成王败寇、生离死别、尔虞我诈、悲欢离合的故事。然而,最不容小觑的,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农夫百姓们,“我虽卑微,但不惧王权”,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人民才推动着历史的车轮不断进步——“莫笑农夫兵权小,一样杀伐蔑王侯”,古训有言:“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他们相信自己的力量。

《暮游大愿寺拜僧友不遇》

夕照古刹殿脚高,院门深锁任客敲。

归来意冷心怅怅,岁晚迷津谁肯教。

暮游大愿寺,古刹阶陡殿高,任客来访,却红门紧闭。这首诗告诉我们的是,作者心中也有想不开的事,解不开的结,但始终找不到合适的答案。这都是源于对泱泱社会和客观生活的深深思考,与其说是一种思考,不如说是一种责任:对社会、对生活、对他人的一种承重和担当。

他的诗,还有着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和对历史典故的的悉数掌握。

《清明游梨花谷赏梨花(二)》

暗香得使杨妃醉,貌美呼得骚客频。

莫道辽天无大雅,观花尽是洛阳人。

 

《过泉眼村见村妇簸米偶得》

手把簸箕立村东,一抖一摇向长空。

莫笑白发农家媪,却能辨机巧借风。

 

《望村头柳》

垂垂一柳若老叟,春来月下对空愁。

年年枝上相思絮,不知家人几时收。

崔先生的诗,从不诗无言物,而“物”的由来,都源自他对生活的细心观察。所以,由“物”及“典”便信手拈来。以上三首诗中“物”我们暂且不提,就三首诗中的“典”而言,也不是一般人能够了解和掌握的:第一首诗中的“杨妃”当然指的是千古美人杨玉环。至于“洛阳人”,在历史上也是极富眼界的:因为当时他们看尽了京城洛阳誉满天下的牡丹,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买花》,更是把洛阳人对牡丹的情结表现个淋漓尽致。连洛阳人都来梨花谷观赏梨花,可见家乡的梨花开得有多么美好。第二首诗中的典故是诸葛亮“借东风”,因为妇孺皆知,这里不再赘述。第三首诗中,寓含着中华千年传留下来的“柳”文化,古人用柳丝,这里用柳絮,推陈出新,别具一格。

当然,他的诗中,还有其它丰富的内涵和信息,这里就不再一一罗列了。

年近八十岁的崔洪拥老先生是一个勤奋的人。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已经是他出版的第四本个人诗集了。前三本我都认真地拜读了,我还有幸为第三本诗集作了序,细心想来,相形之下,我倒是因为自己的半斤八两、不知轻重心存惭愧,是啊,自己何德何能敢为这样的集子作序呢?我只能站在一旁以一个虔诚读者的身份表达一下自己拜读欣赏后的感受罢了。

值崔洪拥先生新诗集付梓,谨写小诗一首,以志庆贺:

七律·贺崔洪拥先生新诗集付梓

饭后茶前叹此身,农夫偏爱做诗人。

一花一草堪成句,无雨无风不入心。

乡土情深难作假,文坛意笃可知真。

桑榆未老谁言老,我有新诗媲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