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详细信息—>初识文联
初识文联
阅读数:0发布时间:2024年12月23日

刘永华

 

1980年6月至2014年9月,我在抚顺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工作生活了三十四年,直至退休就工作在文联编辑部编辑这一岗位上。经历颇多,受教颇深,由青葱学生到成熟的文学杂志的编辑工作者,感慨良多。思及往事古人,铺陈如下。

1980年6月7日,作为文革后首批毕业的应届大学生,我从设在市委办公大院门口的一间办公室的市人事局负责当年大学生分配的工作人员手里领到一张工作派遣单,让我到市文联报到。我当时完全不知道文联是个什么性质的单位,更不敢向那位一脸严肃的工作人员多问,就拿着派遣单一路打听求问,终于到了位于新抚区东六路的市文联、市文化局的办公地点。因为当时社会上流传一个说法,当年的毕业生上半月报到可领全月的工资,下半个月报到只能领半个月的工资。所以我才急三火四的要到单位,也好上班领薪。

当时的市文联位于东六路的路北,是一座日伪时期的日式二层小楼,外围一个不大的小院子,是与市文化局公用的办公地点,仅占小楼一层东边的三个房间,以及后院搭着院墙建的两个临时性的房子。楼内的房间破旧阴暗,不见阳光,后院的房子更不像一个单位的模样,全然没有市级机关部门的肃然。因为我们这一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有插队农村数年的经历,考大学是我们能重回城市,改变身份的重要途径,所以考虑问题非常具体而实在,对未来的工作单位期盼很多,比如住宿需要,是否有食堂,有没有分到住房的希望或可能,等等。所以我真没法形容当时的心情,既有终于找到工作的安心踏实,也有些微的莫名失落。

接待我的是一位慈善可敬的五十余岁长者,柳克杞,市文联秘书长。他非常热情地对我说,欢迎你到文联工作,我们已决定安排你到编辑部工作,负责《文学新兵》杂志的编辑,这对你来说专业对口,又有老同志的传帮扶持,相信你能很快胜任这份工作。明天就可以上班工作,你如果有其他需求,也可以下个月再上班,你今天就算是证书报到,起薪从本月算起,不会影响你的收入。

他的话听的我连连点头,并表示明天即可以来上班。随后,在他的带领下,分别到各个部室与大家相识,最后到后院的编辑部——《文学新兵》编辑部,我具体工作地点报到。

以前在未毕业的寒暑假中,我曾经在市中心街头的报刊亭见过有卖《文学新兵》的,当时是单张八开的报纸,很是好奇,遂买来欣赏。因为我是中文专业的学生,真没想到家乡抚顺也能有文学类报刊出版物。如今我竟能忝列这么神圣的工作行列之中,如果没有插队七年的社会实践,我恐怕能喊出声来。我的心跳有些急,眼里潮潮的,尽量控住自己别激动,别丢人!回家自己偷着乐吧!

柳克杞秘书长当时是在文联主持日常工作的领导,他把我介绍给编辑部室内一位中年老师——杨尚青,做他的助理编辑。具体业务工作,听从杨尚青老师的吩咐、安排、指导。尽快熟悉编辑工作业务。另外,因“文革”的冲击,文联这个单位才刚刚恢复两年多,百事待举,今年要把中断十多年的全市“文代会”恢复召开。所以有些临时的与会议有关的事务工作要我们承担。要求随叫随到。会后的工作仍以编辑刊物《文学新兵》为主。

杨尚青老师话不多,绝大部分时间是端坐在案头审阅各种投寄的文学稿件,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评论文章、各类书法、美术作品和摄影作品等稿件。他仅与我寒暄两句表示欢迎的话,就把精力用到审读各类稿件上。我礼貌地告辞并声明第二天就来上班,便与柳克杞秘书长告辞。结束了报到这一人生重要的一步。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了解到文联这个单位的组织架构、人员构成、业务范围,介绍如下:

主席一人:时峰

秘书长一人:柳克杞,主持文联全面工作。

办公室主任一人:杜金祥

会计:谭守宇

出纳:杨红(女)

司机:解广珅

组联部主任:田林

工作人员:马祥徽 张英武 孙淑芹

编辑部主任 单戈 康顺启

编辑:杨尚青 刘永华 华德宝(临时借调人员)

这是四次文代会召开前的情况。文代会后,又派来主持工作的副主任杨明全,会计吴乃芹等同志。

所谓后院的编辑部办公室,实际上是借用院墙与主楼之间搭建的两间临时用房,一大一小两间共用一个门。小间暂时由孙淑芹一家居住,大间即为办公室所用,连个电话也没有。杨尚青老师给我一张三屉桌,所谓的一头沉式的,供我使用;办公室分配给我一辆“东方红”牌子的七层新的自行车,供上下班骑乘。其它的办公用具有文件筐、夹、稿纸、自动铅笔、橡皮等等。其中自动铅笔我使用至今,回忆无穷,受用无穷。

这里我要郑重、真诚的感谢杨尚青老师对我的提携,帮助和教导,使我由一个素颜的学生,很快便接手了文学编辑的各项工作。包括如何审稿、如何填写审读意见,提审读意见,甚至各种校对专用符号。为防差错,他建议我先不用稿签,而是在白纸上写完审读意见后,经他圈阅后,再斟酌成型的文字意见、观点,添写到正式稿签上,供领导阅批。这不仅令我尽快成长,进入角色,也让领导对我刮目相看。这个感谢是终身的,我也将它用到后来的新人身上,以利成长。

虽然当时历经了四次文代会全部工作,但是,作为一名文学编辑的生命历程,工作历程就此展开。尽管有时枯燥乏味,但大学向在兹,大乐趣在兹。感谢这个时代选择我从事这份职业三十四年,从容在兹,幸福在兹。

上一条:种下一颗心
下一条:踏雪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