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详细信息—>弹习古琴心得
弹习古琴心得
阅读数:0发布时间:2014年03月04日

刘  颂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

  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1977年8月,美国发射的“旅行者”2号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张可以循环播放的镀金唱片,从全球选出人类代表性艺术,其中收录了著名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长达七分钟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中国音乐。这首曾经由春秋时代著名琴家伯牙的弹奏而与钟子期结为知音好友的古曲,如今又带着探寻地球以外天体“人类”的使命,到茫茫宇宙寻求新的“知音”。

  由于古琴整个琴身就是一个共鸣箱,面板就是直板,出音孔开在琴的背面,所以古琴的音色就极为独特。它含蓄、深沉、音韵悠长。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对古琴的表现力的欣赏就已超出了其他所有乐器,以至于尊崇到了神话的程度。两三千年来,出现过许多伟大的琴家。春秋时期的孔子、伯牙,汉代的蔡邕、晋代的嵇康、南宋不朽琴家郭楚望、文学家姜白、现代的查阜西、刘少春、管平湖、张子谦、吴景略等等大家。

  怎样弹好琴是一个普通而又值得讨论的问题。关键就是怎样“弹”、什么是“好”。作为一件乐器,它和二胡、琵琶、钢琴、小提琴一样,其规律方法必定是遵循各自乐器的结构与振动原理,掌握正确的方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入门到深造。因此怎样弹好古琴,绝不是随其自然,愿意怎样弹就怎样弹。墨子说过“百工从事,皆有法度”,可见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已说透了这个道理。

  古琴在操缦开指之时,习弹者应掌握好较为正确的弹奏方法,懂得运指的基本原理。指法不可太遒劲,也不可太懦弱,应“优游自得,不为来去所窘”通过练习、理解并掌握其中的规则: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而合至矣。用今天的话解释,“和”就是音乐的内容,至高的境界。达到这个境界就必须先训练好“弦与指”“指与音”的关系,说的是最初开指基本功训练与循序渐进的程序。以“勾、剔、抹、挑”为例,既有右手指法的基本要领的要求,又要有外观姿势正确与否的要求,习弹者可在教师指导下使之方法正确运力自如。例如开指小曲《仙翁操》《秋风词》《湘妃怨》等,这些乐曲本身具有练习曲的性质和功效,使学习者通过这些“练习曲”的练习,得以右手“弦与指合”,左手“指与音合”。用正确的方法运指运力,按弦走音。使音色饱满圆润,能虚实自如,同时又熟悉了指法运行规则和弦与弦之间的音高音位关系。通过这些正确的基本训练,为日后的提高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初学者开指就要学习某一首大、中型乐曲,甚至在方法不正确的情况下仍勇往直前的练习,求学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绝非上策。不能抛弃基本的法度,急功求进。只有正确的、牢固的基本功,才会有提高与发展的保证。

  除了基本指法的方法正确之外,还需注意几个关键的基本要点:音高音准是任何音乐作品及演唱演奏的主题,必须符合音律体系的准绳。要求每一个音高是严格精确的某音高,还需善于多种变化。古琴的音高音位较其他乐器的距离大,音准的可容性大,也很容易使弹奏着忽略其精确严格的音准。尤其是上下走音、“二上二下”走音时,更需注意音准;如果说指法相对容易掌握,那么节奏的掌握就相对难一些。因为在琴谱上,指法说明得十分清楚,而却不说明节奏。节奏的掌握,要靠老师口传心授,和琴者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而掌握节奏,对于曲意的表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就像一首好诗,如果在朗读时读错了标点、断错了句,那就无法良好地表达诗中的意趣。弹琴也是如此,如果停顿的地方不停顿,该连贯的地方不连贯,该快的地方快不起来,该慢的地方慢不下来,那就实在是失败的弹奏了。所以,学琴者要对掌握节奏格外重视。节拍要准确,快慢松紧必须得当。尤其是大小附点、切分与连切分或较复杂节奏时,尤其需把握准确即使散板,也必须是在起承转合的结构中,在气息规律中进行处理,散板不能理解为“随意”,处理符合气息松紧、情绪变化的散板要比处理固定时值的板拍更难。节拍、节奏与气息气韵及其相关,掌握好了节拍节奏的快慢松紧,也就掌握了“气韵生动”的关键。技术技巧是完成乐曲内容完美演奏的前提。“轻、重、疾、徐、抑、扬、顿、挫”这八个字所产生的线条起伏、力度反差是一首乐曲具有感染力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求古琴演奏者不但对演奏的琴曲有较全面深入的理解,还要对音乐、音乐史有较多的掌握。练一首正规乐曲的时候,需要对其中有难度的技巧进行梳理归纳,进行重点而有序的练习。

  通过技术技巧的训练,演奏古琴才能得心应手。一是要对所演奏的乐曲由外形到内涵的准确的把握、充分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是前提、基础和根本。琴曲皆有明确的标题,弹琴者必须尊重、体会标题所示之意,也有些标题之意远非字面所示意。准确把握琴曲的思想内容,并尽可能的深入领会。琴曲的气度、气势、气韵、自然之物、人物内心的感怀等把握的要准确生动,既不炫弄技巧、显得艳俗,也不可苍白无力毫无生动可言。韵味是音乐的神采所在,它具体存在于琴曲的风格、流派、情趣等方面。风格流派有地域之别也有传承之异,还有个性差异。即表现琴曲本身也体现弹琴之人,面对各种流派之曲是当今琴人常课,如不能妥当以待,则会失于不能得其精华而不能得益,或不自主间为人所缚,每首乐曲都需悉心研究体会之味。成熟的艺术皆重章法。音乐的曲式结构即使如此,对于琴曲结构、章法,既有全局还要有局部以致细节,识体方可心明,心明方可精深。

  二是要将已身怀与心中的琴曲外观、内涵通过准确的把握、严格而又多变的双手恰当的表现出来。发声如金石。取音集中、肯定、清晰、实在。宏大与精致,刚劲与润朗,敏捷与松弛皆以正确的方法触弦。移韵若吟诵。旋律的表现若吟诗,若诵经文。左手按弦要坚实、稳重。运指挥弦,纯熟自如,法度自严,音韵自明。弹奏时的呼吸,对琴曲的弹奏,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不能良好地运用呼吸,往往会影响琴曲的节奏控制,以防碍整曲的弹奏。如琴者在弹奏琴曲时,若弹到悠扬潇洒处,却弊着气,搞得脸红脖子粗的,就根本无悠扬潇洒可谈了。若琴者弹到快速激昂处,却频频喘气,搞成了虚弱不堪的样子,哪里还有激昂可言。所以,琴者对于弹奏时的呼吸控制,不可不在意。

  琴文化实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综合性文化。学好琴,当然不仅仅局限于弹奏,而需要多方位的综合修炼。这样,最终才可能真正地体悟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