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详细信息—>在非洲维和的岁月
在非洲维和的岁月
阅读数:0发布时间:2018年11月16日

在非洲维和的岁月

张宏斌

 

    人生就如同坐在一趟行驶的列车上,沿途有不同的风景,留在记忆深处的一定是最为珍贵的一幕。我生命中有十多年的军旅生涯,穿军装的日子难以割舍、不能忘怀。其中受祖国派遣参与非洲利比里亚的联合国维和任务兼具荣誉与历练,至今回想起来,往事仍就历历在目。

    2004年4月初的一天,阳光艳丽,暖风轻扬,格外晴朗的天空下,蓝色贝雷帽与蓝天共为一色,五星红旗飘扬在空中,交相辉映。首批赴利比里亚维和工程兵大队人员在沈阳桃仙机场整装待发,军区各级领导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为走出国门远赴非洲的将士举行隆重的壮行仪式。

    那是我第一次坐飞机,带着难以言喻的兴奋,怀揣为国争光的志向,与战友们踏上了去往非洲的征程。

    中学时代曾看过作家三毛的《撒哈拉故事》,在我的脑海中,非洲是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那里有撒哈拉的热风;有文明遐迩的埃及金字塔,有博大精深的尼罗河文化;那里椰风阵阵、翠竹成林……三毛笔下的文字使我对非洲充满了向往。

    或许是对神奇的非洲心怡已久,或许是横跨亚欧非大陆的万里之遥,总是感觉飞机航行漫长,其中途经阿联酋和埃及两次加油,历时20多个小时,才最终抵达我们的目的地——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机场。

    从机场驱车前往营地,是我们第一次触碰到非洲大地,窗外的景象却与想象中的天差地别。这里,不再是花香鸟鸣,取而代之的是到处弥漫的硝烟,路边矗立的破败小屋,墙壁上留下的枪弹痕迹,放眼望去,满目疮痍,一切美好都好似化为了灰烬。

    利比里亚的国家总人口有330多万,官方语言虽为英语,但全国只有五分之一人能讲英语,其余的人使用不同的非洲土语。因常年内战,当地人民的正常生活秩序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而我们的到来,正是尽可能的帮助他们重返和平。按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特派团司令部的计划,中国工兵需在蒙罗维亚过渡一个半月,完成休整、运抵核查和营地建设后再进入作战任务区。

    利比里亚位的气候潮湿闷热。尤其是夏季,白天地面温度高达40度,湿度超过60%,人赤背躺在床上都大汗淋漓。夜间温度则降至21度,湿度超过90%,睡觉时盖上军毯还颇有凉意。清晨太阳初升,地面上水蒸气也随之上升,人在水汽中身上尤为潮湿,起床时总是多了几分沉重。这与国内巨大的气候差异,让我们一时难以招架。

    过渡期间的适应性生活,如同将身体的生物钟颠倒过来,困难不断向我们袭来。我们全部住在自己制作的班用帐篷里。每顶帐篷里面仅有25平方米,挤住着8名官兵,配有一台电风扇。中午是最难受的时间,帐篷内温度达到40-42度,电风扇基本不起任何作用。在食物方面,虽然后勤保障人员在国内出发前就已经购买了大量的干菜、罐头、咸菜和方便面等食品。但由于长期吃不到新鲜蔬菜,我们体内缺乏必要的维生素,很多人都患上了口腔溃疡、便秘等疾病。此外,由于天气炎热,需要大量地饮用水和洗浴,而联利团只能保障维和人员的基本用水需求,水成为了奢侈品。

    比起基本生活的困难,在非洲更为危险的是疾病。这里病害比较多,主要有疟疾、脑膜炎、各种肝炎、艾滋病、血吸虫病等。出发之前,为了预防这些传染病,参加维和人员每人至少都注射了10多种疫苗。但被这里的蚊虫叮咬仍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情,维和中后期,我曾被蚊子叮咬过,患疟疾住进医院,所幸无大碍。

    环境的恶劣并没有影响我们感受利比里亚人民的热情。维和部队所经之地常常能看见当地居民都向我们挥手致意,并竖起大拇指喊“Chinese,very good!”。闲暇时与驻地黑人交谈时,他们能流利地叫出“李小龙、黄飞鸿”的名字,用带有非洲腔调的中国话说“中国功夫,厉害”。更让我感到惊奇的是,他们中竟有人用半英半汉的语言说出雷锋的名字,原来雷锋精神已经闪耀在这片土地上,我把从国内带来的英文版《雷锋》故事赠与这位非洲朋友,并自豪地用英语回答:“我就来自他生前的部队—抚顺雷锋团”。在我们所到之处,大多数当地民众对我们都非常友好,维和期间我们与非洲朋友结下了的深厚友谊。

    期间我被指派负责开始平整DDRR(解除武装、复原、重返社会和家庭重聚)营地。简单来说,就是修建武器收缴场所、爆炸物销毁场和临时停车场,给解除武装人员提供一个学习和适应普通社会的场所。受领任务后,我每天带领战士们驾驶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等工程机械装备挺近茂密的原始森林。40多米高的巨大树冠及茂密修长的竹林,将道路上空遮盖的密不透风,道路宛如一条湿漉漉的绿色隧道向前延伸。周围攀结的各种藤蔓草木将宽阔的路面挤压成狭窄形状。不知名的蟒蛇经常让人心惊肉跳,巨大的蚂蚁山则像一座古墓,要小心绕过,以免引起蚂蚁疯狂的袭击。

    指定施工的地点是一片荒弃已久的住宅,倒塌的房屋、破碎的瓦片,尽现眼前。担任警戒任务的埃塞俄比亚士兵对周围安全情况进行细致排查。我们的战士分别操作各自工程机械投入到紧张的施工中,机器的轰鸣声遮盖了知了的叫声。这样连续奋战一个月,我们战胜了潮湿闷热的天气、蚊虫马蜂的撕咬和当地人的不解,平整了大量的土石方,圆满完成了营地的修建任务,展现了中国维和工程兵吃苦耐劳、文明之师的光辉形象。为利比里亚的和平进程贡献了应有之力。

    战乱中最为短缺的就是粮食。记得有一次我们在距离蒙罗维亚74公里处的地方组织道路抢修。骄阳似火,炙烤着这片非洲大地,全体人员只想着尽快修复此处泥泞路段,保障车辆通行。而饮用水仅剩下小半桶,战士们都只能轮流着节省着喝,就如同上甘岭战役中一个苹果的故事情景一样。这时,我忽然想起挎包里还有一盒牛奶和面包,正准备用来补充体能时,就听见远处传来婴儿的啼哭声,很是凄惨。我们的目光都投向了站在远处的母子俩。那位利比里亚母亲正在用一种渴望、祈求的目光看着我,我毫不犹豫的将牛奶和面包送给了黑人母亲。孩子喝完牛奶后,哭声消失了,脸上露出了甜美的笑容,黑人母亲用一种感激的泪眼望着我,双手合十感谢中国维和士兵,那一刻,使命感与成就感油然而生。

    维和期间发生的事情还有很多,驻扎当地更能深切感受到战乱带给人民的疾苦与不安,祈求和平是每个人心中的梦想。

    如今,我已卸下戎装多年,时刻沐浴在祖国母亲和平温暖的怀抱里。闲暇之余翻起当年褪色的照片和军营日记,那段离开祖国的不平凡岁月,不时会在心海深处翻腾。掠起回忆的光影,使我挂念起曾经战斗过的那个饱受战乱的非洲国家,唯望它早日回到三毛笔下那美好富饶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