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详细信息—>半日西湖亦足夸(外一篇)
半日西湖亦足夸(外一篇)
阅读数:0发布时间:2022年04月01日

唐黎杰


国庆假期到上海。想着距离杭州不远,就考虑抽时间去看看。

上一次去杭州,好像是1997年。那么算来,居然有二十几年了。西子湖,美丽依然吧?

快捷的高铁,不到一小时就把我从上海送到了杭州。我走出杭州东站,朋友已经在等候了。简单寒暄后,我们登上了开往西湖的汽车。

早就想到了假日里的西湖,游客会很多。等真到了西湖边,游人多得仍然让我吃惊。亲近西湖,好像只能眺望西湖了。其实,西湖的美是多方面的。不管是走近她,与她对话,还是远远地望着她,欣赏她的婀娜,都一样的。古人早就想到了这一点。“望湖楼”,应该就是眺望西湖的好地方。说来也是缘分。记得我曾填了一首词《水调歌头——西湖遥想》,开头就写到了这座想象中的“望湖楼”:“西子比西子,此事竟如何?望湖楼上邀坐、吾欲问东坡。”现在,“望湖楼”,就在我身边。

最初知道“望湖楼”,是在苏轼的词《行香子》中。这首《行香子》很美: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消魂。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苏轼的性情,应该是很喜欢“望湖楼”的。楼上,晴时,壶酒,朝云。哈,朝云?是。他的《临江仙》中,不是有一句“望湖楼上暗香飘”嘛。对了,下面的词句是“和风春弄袖,明月夜闻箫。”现在快中午了,听不到箫了。 

“慕才亭”下,是苏小小的香冢。小小出身也许卑微,但才名未减,这些楹联,读来尤其感慨。我最喜欢这副: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清代袁牧的《随园诗话》中有这样一则:

余戏刻一私印,用唐人“钱塘苏小是乡亲”之句。某尚书过金陵,索余诗册。余一时率意用之。尚书大加诃责。余初犹逊谢,既而责之不休,余正色曰:“公以为此印不伦耶?在今日观,自然公官一品,苏小贱矣。诚恐百年以后,人但知苏小,不复知有公也。”一座冁然。 

二百多年过去了,苏小小仍眠西湖边,某尚书又在哪里呢? 

杨公堤,隔开了喧嚣与幽静。杭州花圃、盖叫天故居都在这边。花圃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十余块碑刻。旁边的编钟,明白地告诉你这些碑刻与音乐的关系。这首姜夔的《扬州慢》都很熟悉。可词句边的符号是什么?工尺谱,古时的记谱方法。宋代的《白石道人歌》中,有10余首词,姜夔用工尺谱进行了标注,但据说姜夔用的是所谓的“旁谱”,一直到清代,都没有人能识其所以。历代都有学者尝试破译这些“天书”,但好像也未能尽晓。如果有一天,这些能够完美破译出来,再据此推导出宋词的曲谱,使得今人能够一闻天籁,那该是多美妙的事情。期待中了。

盖叫天,现代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西湖边有“宋义士武松之墓”,这里有“江南活武松”之故居,邻湖而筑,隔堤相望。千年缘分系于一湖,天意乎? 

西湖边,名人留下的痕迹还有很多。白堤、苏堤、孤山、岳坟、风雨亭,……。西湖是自然的西湖,更是人文的西湖。自然给予了西湖秀美的景致,人文则赋予了西湖不朽的灵魂。“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说的极是。 

在一座清代的古桥边,时间阻止了脚步。必须返程了。朋友告诉我,前面是茅家埠景区,再往前,就是心仪已久的龙井了。佳茗待品,下回,再龙井问茶吧。 

白天在湖边,曾与另外两位杭州的朋友联系,知会他们我在西湖边呢,他们都很惊喜。然国庆假日,都早已安排好了各自的事情,无法分身,不能一起漫步西子湖了。但他们还是抽出时间,匆匆赶到车站。遥想当年网上初识时,他们还是大学生,现在,已经是有了自己成功的事业和幸福的家庭。谈及以往,感慨万千。有时候就是这样,人的情感,与空间距离的远近和联系时间的疏密并无更多关系。有的地理上很近,心理上很远。有的空间很远,心灵却很近。也许,这世上有些事情,本来就该是这个样子。 

互道珍重,说声再见。在高铁的飞驰中,杭州城渐渐隐没在夜色中。半日匆匆,此刻化作了轻悠的回放:那淡淡的桂花香、那清清的西湖水、那袅娜的垂柳、那悠长的石巷,还有朋友脸上那真挚、热情的笑容。 

这份静谧很快就被打破了,上海虹桥站到了。出站,搭车来到了外滩。与“水交秋色心田静”的西湖相比,这里又是一种“琉璃明净晚灯红”的绚丽了。


上一条:落日余晖
下一条:峨眉山妹子